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杨书贞
cuixinling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27
浏览

摘要:在传统课堂中,一直是以教师为课堂的绝对主体,一言堂是语文课堂的常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在现阶段的课堂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位。如果依旧以教师为课堂的绝对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味的以自己的角度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将不会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做好引导,尤其重要。
【关键词】学生主体;语文课堂;以生为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增加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活动。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一、放下传统观念,营造民主课堂。
要进行角色转变,首先就需要教师放下“师尊生卑”的传统观念。只有放下这样的观念,教师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改的意义,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角色转变,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营造出良好的先决条件。

  我在教学《山中访友》的时候,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传统的讲述方式,而是应用了大量的有关秋天的图片和画面,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从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很好,但是,课后有位学生留言:“老师,昨天我们对秋天的感悟很深,然而,对《山中访友》我一点都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需要的是我们自己对于秋天、对于大自然的感觉,而不是老师你的。”同时这位学生还留下了自己对秋天的感悟。从学生的话语中我获得了很大的启示:语文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创造。最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建议同学们跳出我给的思路,自己写出对于秋天的看法。当学生们发现老师采纳了他们意见的时候,他们在课堂表现得更加积极,而本人也在课堂上体会到了民主课堂的成功感。
二、认真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强迫学生动起来是教育者的悲哀,只有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要使学生愉快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就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力争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同时要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通过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当学生喜欢你的课,格外想听你的课时,就会在你的课堂上愉快地动起来。试着将新的教案体例,新的课文处理方式,新的训练角度,新的活动方式,展现在语文课堂中,展示语文风采,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采取板块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板块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式的阅读,即个人自学整理,小组切磋研究,全班交流评议。教师则相机诱导点拨,落实训练。所以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按照“注重人的发展”的精神实质来执教那“依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文佳作,使之成为传播美的信息的载体。在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自然帮助学生进入审美的客体,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意蕴,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众所周知,语文课堂的弊端之一是细剖细磨式的讲解。一篇颇有魅力的作品,一经详尽分解,顿失滋味了。肢解性讲析课文,打破了文章的整体美感。学生心目中,有零碎的字词,有割离的句子,有机械的段意,也有刻意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却没有作品本身,没有对作品中理趣与语言有机结合而生成的美的切实感觉,所有摄入的语言符号,不是经过自己的感知印象、整体品悟而生成对作品的高层次理解,而是停留在语言段落本身。我感到在阅读教学中,决不能抛开学生的第一体悟去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都必须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收获回到领悟文意,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智哲思的精华。
余映潮老师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用三个问题领起全文教学。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口头编创“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2、请自选内容,用比较的方法,编写“词义辨析”卡片。
3、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词既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任务的特点?
三个话题,三次深入的研读活动,三次课中交流。以简驭繁,以易克难,层层明晰、覆盖全面,能力训练充分,学生实践充分。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从头到尾品析,然后表述自己见解。在师生的对话中。几乎将本课文中有着重要表达作用的词语都进行了品读赏析,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真实的课堂学习,大大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四、读写结合
新课标实施以来,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于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给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果采用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有效地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了完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教学观念的创新,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重新构建。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与日凸显。如果能够运用好读写结合,教师就能够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在执教《蚊子和狮子》一课中,余老师采用浅课深挖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情节,欣赏字词句的表现力,品悟蚊子狮子形象。最后引导学生写一段解析本文寓意的文字,落实学生收获。余老师在《旅夜书怀》的教学设计中,在带领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吟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艺术性改写”。可以从翻译古诗的角度写,可以从诗联赏析的角度写,可以从唐诗素描的角度写,可以从诗人内心独白的角度写,可以从电影镜头转换的角度写,可以对世人说话的角度写......这里面,教学手法的变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讲析手法”变成了“创编手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学习心得教学模式,紧跟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在课堂上要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模式,不再单纯地以教师为中心,将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投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样,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能真正体会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服务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有了这种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强了,课堂学习效率也就提上来了。
参考文献
①余映潮《余映潮的语文教学主张》
②余映潮《这样教语文》
③余映潮《余映潮古诗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