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来许都开课讲学,今天已是第三日。这三天,赞叹余老师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课堂教学,感慨余老师教学设计的创意新颖,佩服余老师治学求真的孜孜不倦,更从余老师身上深刻领悟到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厚度、学习智慧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应该关注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修养,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和灵动的智慧,对于课程资源的解读、把握会有一个新的深度和高度,就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会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训练活动中有丰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这样也无形之中把学生引入了更高的知识境界。教师自身的素养也会在日常教学中形成涓涓细流,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教师渊博的知识、优雅专业的教学语言中得到濡染熏陶,并不自觉地内化自我的素养和思维习惯。
余映潮老师在下午的讲座中提到自己每周都会在《光明日报》上找一篇文章进行精细的评注,每一年必须要完成十节新课的教学设计,听完之后深觉惭愧。上班四年有余,想想自己在专业花的时间有多少?买来的余映潮老师的书籍都是泛泛而读,并没有进行精细的评注和思考;外出学习心潮澎拜,可是回到单位就以种种借口搪塞自己,并没有书写详细的学习心得反思笔记,更没有深入实践学习到的教法。余老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分分秒秒的“深耕不辍”中积累而来的。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必须要向余老师致敬,在平时要勤学苦练,增长自己的专业素养、知识厚度和学习智慧。
余老师的作文课《结构明晰,内容丰厚,主旨鲜明--中考作文达标的基本训练》也给我敲响警钟:要做专业上的有心人,多角度挖掘教材资源。在作文教学中,余老师运用多篇学生熟悉或者学过的名家范文引领,让学生品析构思与表达的妙处,学习作文方法。像这样汇集经典学写作文,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是没有过的,我竟从未对教材中的经典文章进行作文教学的资源挖掘,每次作文课只是粗浅地给学生解题、讲作文的行文结构、选材、点示写作要求,几乎是蜻蜓点水无多大作用。虽然会利用学生的范文进行教学,却忽略那些才华横溢的文章对于哪些读书少、积累薄弱的学生来说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真正行之有效的范文引领,应关注全部或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能解读到范文的妙处,学生学习过的经典文章是最好的范文选择。
余老师把自己的闲余时间都泡在了“读书看报”“研究教材”“汲取营养”上,把中学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精心研读,并在历次讲课中不断修改教学设计。72岁的余老师身上彰显的是语文大家对教学持久不断地热爱与追求,对教学艺术“严苛”的修炼。我想,要成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一些理性,确定奋斗方向,时刻保持一种研究的心态,踏实并坚毅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