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色花》看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艺术 雷星
cuixinling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31
浏览

       9月21日有幸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金色花》。即使距离那次听课已有两个月之久,我眼前依然会浮现出余映潮老师伏下身来亲切地与学生进行亲密对话的场景;依稀听见余映潮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饶有趣味、高质量的师生对话。

      在《金色花》这一课,余映潮老师主张让诗意浸入心灵,共设计了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抓住课文的特点,一文一诗,组织学生进行三次朗读训练;第二次活动——探究新鲜的知识,品析由《金色花》的抒情味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手法。教师给出想象,第二人称手法两个例子,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阐述学生自主在文本中挖掘的写作手法。这个环节共有八位学生发言。其中第一位学生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余老师及时点拨由物象寄托感情;第二位学生提到文章中的第二人称,余老师又指出这是孩子与母亲的对话,表达感情;第三位学生说“这篇小说主要写母亲在工作中的场景” ,余老师立即补充“具体场景”;第四位学生说“这篇小诗充满童趣”,余老师笑盈盈地点示是运用儿童视角进行的描述;第五位学生说“这篇小诗写了孩子与母亲的三次嬉戏”,余映潮老师瞬间补充“文章写作三是一种构思规律,这里也运用了反复抒情的表现手法”;第六位学生找的文章中的语言“小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余映潮老师当即总结“这属于细节描写”;第七位学生分享的是第二段,余映潮老师指出这属于想象中抒情;第八位学生提到“坏孩子”余映潮老师立即分析这表面贬义,实则充满关心。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后,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余映潮老师进行诗意的小结:1.撷取秀美的物象来抒写心灵;2.想象美好,从儿童视角来抒情;3.“我”本文的抒情主人公;4.画面生动,展现着场景和情节。每位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余映潮老师都给予了及时交流并在学生原有答案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层次的点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收获了自信,更收获了语文方面的专业知识,潜移默化中增深了学生的文学底蕴,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金色花》活动三中余映潮老师引导学生尝试分析《金色花》的起笔之美、结尾之妙。在分析起笔之美时,共有四位学生发言。第一位学生发现文中的字眼“好玩”阐释自己的理解,余映潮老师挖掘这是儿童的天性充满了童趣;第二位学生发言“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第三位学生找的也是这句,而余映潮老师给出的点示截然不同,一个是“写出了孩子的调皮,动感十足”,一个是“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爱妈妈”;第四个学生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一句话发表看法,余映潮老师点示“这充分地显示出母子之间的默契”;师生对话之后,教师顺势结尾,起笔之美表现在童趣、儿童视角、想象、情景设置、比拟手法、甜蜜反问等手法上。

在分析收笔之妙时也有六位学生发言。第一位学生就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中的“坏孩子”谈了自己的看法,余映潮老师点示这充分展现了妈妈的焦虑、惊喜之情;第二位学生就语段中孩子与妈妈的对话语句进行发言,余映潮老师相机点示这充分证明了母子间和谐;尤其是第六位学生总结到小诗的最后一句“你同我那时,体现了孩子与母亲的亲切感觉”,余映潮老师从更深的层次上指导学生“坏”字在具体语境中表现妈妈对孩子的疼爱;并且另辟蹊径挖掘出新意,“我不告诉你,妈妈”是母子同时说的话,表现了母子心灵相通的默契这是特别温馨的细节。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金色花》这一课没有传经布道般、一板一眼、一腔一式的讲解,而是在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畅所欲言谈了自己感受的基础上,教师春风化雨给予更深、更细、更高层次的点拨,学生如沐春风,不仅学到了无穷的知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美妙、有趣,诗意,而且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谓达到到一举三得成效。

      反观我的语文课堂之所以气氛不活跃,不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是由于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我不注重语言的质量,师生对话基本没有,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之后,我由于站位不高,不能给予学生新的视角,深层次地解读,以致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参与性不高,没有真正的收获。

       师生对话艺术不仅折射出教师的专业学识,还反映出教师的语言锤炼能力,更映射出教师的文本研读水平。因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以余映潮老师为榜样,潜下心来研读教材,积淀专业素养;静下心来多角度反复研读文本,开阔思路;并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锤炼教师语言,重视师生对话,提高师生对话质量,给予学生心灵的滋养。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