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不知归路—— 听余映潮老师执教《老王》有感 雷星
cuixinling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32
浏览

 

       听余老师讲《老王》一度热泪盈眶。已然不是第一次听余映潮老师上课了,单就老王也是第二遍听了,同一篇课文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上课效果却是出奇的一致:课未结束就听见周遭极力压制的抽噎声,想必他(她)们与我一样,强忍住即将扑簌而下的热泪,唯恐影响正在上课的余老师和孩子们吧。

     《老王》这篇文章,私底下,我亦读过很多遍。感动,但不至于流泪。被余映潮老师搬到课堂中与孩子们一道解读后,绷住的情感不可遏制地冲破防线,喷涌而出。

      反思,余映潮老师究竟有何神力,把一篇文章讲得如此极致呢?且看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活动之初,铺垫了关于文本的一系列知识,如杨绛的生平、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干校等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知识。细腻的余老师还贴心地为学生详细讲解了文革期间的“冰箱”与现在冰箱的区别,这处细微的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确实有极大帮助。

      藏在文中的“三轮、病了、愧怍”三组平凡得丝毫不起眼的文字竟被余老师的一双慧眼发掘,摇身一变成了璀璨、珍贵的课文资源训练学生的赏析、阐释能力。余映潮老师从“扣词”赏析的角度,分别设置了三次话题:“三轮”一词,意义非凡;“病了”二字,作用巨大;“愧怍”一词含义丰富。每个话题即是一次实用、灵动的活动。

       在第一次活动扣“三轮”一词,赏析文段中,共有四位学生发言。他们分别从线索、谋生工具、职业、身份地位、关键性道具、推动情节发展、伏笔等方面与余映潮老师进行思维碰撞,碰撞出绚烂夺目的思想花朵:三轮表现了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从“三轮”一词可看出老王的贫困、生活窘迫与生计艰难;三轮彰显了老王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的品性;三轮浓缩了“我”的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生活剪影及对老王的关心照顾。

       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了。在扣“病了”一词赏析美文时,一度有6位学生发言。他(她)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彰显着个性与理性。其中竟有一位学生阐释出这般令人惊叹的句子“病中的老王临死之前心念旧恩拖着直僵僵的身躯从偏远的房子里直着脚挪到作者家中,只因老王把作者一家人当成至亲”。机智的余映潮老师顺势小结并点出“纯美人性”,人物形象瞬间高大,情感深化,主旨升华,一举三得,多么高超的设计技艺。

     最后一次活动,余映潮老师紧扣“愧怍”变幻形式,让学生结合“送香油、送鸡蛋”的描写部分,写句阐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愧怍。尽管问题设置的颇有难度,但学生组织答案之精彩令人瞠目结舌,此环节亦有4位学生发言。有的学生阐释老王送香油、送鸡蛋是为感激、感谢,作者却当买卖因而愧怍;有的学生点出老王把作者当朋友需要陪伴、关心,而作者给予的只是物质;有的学生从老王贫弱且死了——不幸,“我”拥有知识且活着——幸运,因此是幸运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余映潮老师在每一位学生发言后亦做了精当的补充,使问题答案更为丰满,“悲悯情怀”呼之欲出,真是简中求丰!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老王》似涓涓细流流淌我心,在三月明媚阳光的午后,在许昌一中雅致的礼堂带给我一场心灵的涤荡与洗礼;四十分钟的课堂,我忘情地流连于余映潮老师用渊博知识、敏锐视角、精当语言构织的《老王》,忘记了周围一切的存在,唯有诗意与感动重重地敲打我心……

      四十分钟浑然不觉,甚至让人慨叹竟然这样短,临了下课亦舍不得马上起身,还要坐在位子上静静回想一番,真应了古人那句“沉醉不知归路”。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老王》似醇美的香茗,氤氲我心,激励我在语文道路上越走越远,一路披荆斩棘只为触摸心中的诗意与远方。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