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读方法的指导
许昌市示范区尚集一中 宋丽丽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古代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通过诵读可以表现出诗歌的这些特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良好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如刘大櫆所言:“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复的吟诵可以使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朗读。首先,让学生学会听朗读,入情景。古代诗歌产生的年代毕竟久远,而学生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当中,要让他们体会古代人的生活、思想,体味诗歌的韵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示范朗读,或者学生听录音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就能把学生从喧嚣的现代社会拉回到古朴、纯真的古代,为学生学会朗读奠定基础。其次,学会品赏古诗朗读。听古代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体验情感,把握诗的意蕴,并且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朗读者的字音、音长、音强、音色、语言和节奏的变化,朗读的基调,富有感染性的声音。要做到用耳去听,用心去体会,感受朗读时所表达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的思绪进入到朗读的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里,感受其朴实性和真实感,将学生融入诗的情景中,把学生带入一个诗化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握诗的感情意蕴了。
二、重体悟,入情境
古人写诗讲求意境,意境可以给人以含蓄隽永的美感。首先在朗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节奏不宜过快、过慢;音调适中,不宜过高、过低。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羁旅之思,家国之忧。学生在朗读时速度不宜过快,音调要有高有低,这样读来,错落有致,每个意象自然停顿,且每个意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朗读过程中就做到了相应的停顿节奏。这样既能体会到诗中的意象是如何营造意境之美的,又能体会到诗人的意图所在。其次,注意平仄韵律,平仄式朗读可以让人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给人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近体诗(即格律诗)已经定型成熟,诗的节奏在格律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可以说,诗的格律化进程也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追求诗的节奏感的过程。古人读诗喜欢摇头晃脑,声调抑扬顿挫,那是因为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平仄韵律,虽然现在我们不必要求学生也如古人一样摇头晃脑,但是懂得平仄韵律却是很有必要的。如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其平仄大致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根据诗歌平仄进行有节奏的朗读,符合古诗的音律,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诗歌主要通过句数(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每句字数相等,或五字、或七字)、押韵(双句最后一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平仄(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上句与下句的平仄相反,同一句中平仄交替出现)和对仗(上句与下句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相对)来表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整齐中含变化,变化中寓整齐,回环往复,错落有致,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唱三叹之妙。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中名词对名词(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西岭与东吴,门与窗,雪与船),动词对动词(鸣与上,含与泊),形容词对形容词(黄与白,翠与青,千秋与万里),数量词对数量词(两个与一行)。
简单地说,节奏是字音、词语和某些形象画面在诗中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它营造出诗歌轻重缓急、平仄高下、抑扬顿挫的朗读美感效果。轻柔舒缓的节奏,似小泉叮咚,像潺潺流水;激昂慷慨的节奏,像长江大河,波涛滚滚,一泻千里;低回婉转的节奏,如深山猿啼,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三、借联想,重想象
在诗歌朗读中,学生要自主地发挥联想和想象,方可以体会诗歌的意境。联想,词典的解释是:某人由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一个隐者,在冰天雪地,没有人迹、飞鸟的环境中独自垂钓,自得其乐。一种遗世独立,孤高脱俗的人生境界。由此,朗读时由诗中隐者垂钓的图画联想到当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时候失意落魄的情景,有利于学生们理解隐者这个人物的形象,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了。朗读时借助联想能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图,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形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诗中意象、意境的特点。借助想象,一个意象,会化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一首诗,会演绎出感人的故事。借助想象,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和心境,可以拉近与诗人之间的距离,和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更容易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可以想象到李清照不施粉黛,面容憔悴,独自一人借酒消愁,却又不胜北风,孤独寂寞的情景。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想象就可以体会到李清照因国破、家亡、夫死而伤心至极的情感。这些都是通过想象再现出来的内容,非常形象的情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更好地理解、读懂诗文。
四、多媒体,更出彩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教学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在教学领域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地使用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朗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作为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带动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而且使学生朗读时能更好地把握诗的节奏。例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听着清新、舒适的古典音乐,将朗读与古典音乐柔和在一起,由此将思绪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在学习古诗时播放一些静态、动态的图片,特别是根据诗中的意象制作的图片。如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幅有山、有水、有乡间小路,有柳树、花、村落的恬静的小山村图画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诗中的意象,由这些意象学生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图画之美,并可以由此抓住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从而把握和理解诗歌感情意韵。
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要把诗歌读好,还需要注意这些细节性的问题。
基调,通常指朗读时朗读者根据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来决定感情色彩如何表达、声音如何运用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欣喜、狂欢、悲伤等情感属于情感上的基调;强、弱、高、低等属于声音上的基调。要表达好内容,两者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感情来统率声音基调的变化。
不同的诗由于内容不同,朗读的基调也会有所不同。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悲喜交集,感慨万端;曹操的《观沧海》的慷慨悲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孤独寂寞。同时,朗读要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在一般情况下,表现热情、欢乐、紧张、急切心情的诗,应该读得快一些;表现苦闷、彷徨、悲伤、眷恋心情的诗,应该读得慢一些,以体现对诗句的玩味。
比如,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案而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取道四川赴贬谪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即湖北荆州),故诗题亦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李白喜悦畅快的心情。喜悦畅快的心情决定了较快的朗读速度。如果读得过慢,就会破坏诗歌的意境。
(二)要注意诗歌朗读中的整体感问题
齐越先生在《漫谈朗读》中说:“凡是内在联系紧密的地方就得连起来读。”整体感,缘于对内容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与整体感相对的是诗歌朗读中的“不抱团”现象,表现在:朗读时思想上经常断线,对内容表达得不连贯,不能把一句话、一个层次、一个段落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整体感在朗读时常常被忽视,却也是朗读者水平高低立判的一个区分标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望”到了什么?要以意群为主,不要完全受标点局限,读好强调停顿;缩短“顿失滔滔”后面句号的停顿时间,这是诗歌意思表达整体连贯的需要。
(三)读好韵脚,表现诗的韵律美
《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这两首诗“烟、川、天”和“光、霜、乡”分别押ian、uan和uang、iang韵,这种韵母相同、相近的音节有规律地在一定间隔的诗行末尾重复出现,被称为韵脚。读韵脚时应加重、拖长,响亮清晰,平仄分明,以达到“显韵”的效果,给人以听觉和心理上的满足。
臧克家在《学诗断想》中指出:“押韵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有如鼓点,它可以使诗的音调更加响亮,增加读音听觉的美感。”他说的是写诗,而我们朗读时就更应该把原诗所具有的“鼓点”敲响,显得回环有律,使听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需要注意的是,韵脚越密,节奏越急;韵脚越疏,节奏越缓。情绪决定节奏快慢。
(四)语调的升降(以绝句为例)
第一句,一般读升调,句末上扬;第二句,略降,为半终止形;第三句,往往是全诗的高潮或转折句,一般也读升调,末尾字音可以有一较长的回旋,形成朗读的高潮;第四句,读降调,最后三个字渐慢,形成全终止形,给人以结束的感觉。
(五)诗歌省略的内容,要注意通过适当延长停顿加以体现
著名话剧演员赵韫如在《诗朗诵的甘苦》一文中说:“诗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简练的,它省略了许许多多的文字。”这些没有写出来的文字,就有待朗读者去挖掘,直到心里出现比诗歌多好几倍的词句,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没有空白点方能朗读。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谁问?诗人)
言师采药去。 (谁言?童子)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前两句读完后要适当延长停顿,因为诗中至少省略了未曾写出的诗人的疑问:你师父到哪儿去采药、离这里有多远、什么时间能回来等问题)
(六)在诗歌或词里,表达强烈感情,有些叠音词要注意读得重轻相间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写在靖康之变后,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苦凄凉的景况。起句一连用上了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犹如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重轻相间)
此外,诗歌中的平声(阴平、阳平)字音,要注意读得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上声、去声、入声)字音,要注意读得曲折,收敛或低沉,短促。
(七)要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诵读训练在诗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诗文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是我们中学校园里最令人陶醉的晨曲。所以每一位学生包括教师,要经常对学习过的诗文反复朗读揣摩,亲力亲为,通过不间断的诵读古代诗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时时处处穿插朗读环节,不断调整朗读的形式和方法,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总之,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地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诗句,让学生真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