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的写作技巧浅析
襄城县斌英中学 聂晓素
《礼物》是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写作技巧不一而足。主要体现在:阴差阳错的巧合,出人意料的结尾,巧妙设置的悬念,明暗结合的线索,生动传神的细节,错位的艺术等等。教读了十几遍《礼物》,对其写作技巧仍不能有深刻的把握,我就对悬念,错位和细节描写这几个技法做粗浅的分析。
一、 巧妙设置多次悬念
文章首次设置悬念是在“一块八毛七分钱”。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块八毛七分钱。一个钱的数目,一个名词词组,单独成一个句子。突兀的显现在读者面前,不仅让人产生疑问,这么一丁点钱,主人公,拿他干什么呢?紧接着,作者记述一块八毛七分钱的来历,“凑”“死气白赖”“硬扣” “掂斤播两”几个词显示一块八毛七分钱来得艰难与不易。“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期待中的钱数,还是这么多,没有多出一分来,开篇设疑,吸引读者,急于知道这么少的钱,主人公为何要反复数呢?又拿它如何去度过圣诞节呢?
第二次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第八段。当德拉把沮丧的目光,从院子里收回。并把目光注视在壁镜中时,眼中却有了令人不解的晶莹的色彩。可20秒钟内,她的脸又失色了,接着又写了,他把美丽的头发披散开来,此时,作者不惜笔墨,对其头发大作描绘。“德拉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头发一直垂到膝盖底下,仿佛给他铺成了一件衣裳。”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德拉头发,言外之意是,她除了头发,别无长物,没有什么可以自豪的。直至它掉下泪珠滴在地毯上。仍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他正在做什么?而直至下文当德拉走到经销各种头发用品的商店时,才让读者恍然大悟。
第三次设置悬念是在德拉卖完头发之后的两个小时的时间。深深的爱着丈夫的德拉把所有的商店,“都兜底翻了一遍”。他能为吉姆买到合适的礼物吗?能,文中作了这样的回答“简直像吉姆的为人----文静,而有价值”。读者期待的心理稍稍平静,为这对贫寒的夫妻而高兴,为丈夫而甘愿牺牲唯一珍贵东西的妻子,终于找到如意的礼物而欣慰。这次悬念虽然很快就有了答案,但是也足以调动读者的感官,期待德拉与吉姆分享礼物的美妙的时刻。
第四次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第二十六段。晚上丈夫吉姆下班回来,此时德拉已用卷发铁钳烫了剪短的头发。并担心丈夫回来是否会因自己剪了头发而不喜欢自己。但丈夫一进门“就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 “他的表情让人琢磨不透,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而是死死的盯着他。”通过这样的描写,一定会让读者产生种种疑问,无法确定吉姆到底为什么才有这样的表情。直到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向读者道出真谛:原来吉姆卖掉了自己的金表,买了她可以用来梳理美丽长发的发梳。夫妻二人心心相印,都知晓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贫贱夫妻却有相濡以沫的真情。
层层设置悬念,一步步把情节推向了高潮,虽是意料之外的结局,却又那样的合情合理。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欧亨利的写作技巧的高潮,在不漏痕迹之处打动人。而这种技巧,恰恰是在人物的个性的基础上,这就叫做情节与人物的统一,情节既为人物的刻画服务。又是在人物的心理特点上延伸,二者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
二、错位的艺术
错位的含义是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错位是小说常用的写作技巧,比如错位的情节,错位的心理,给读者造成心理的落差,形成幽默感。
小说虽然写的是两个人的故事,但是正面描写的,只有妻子德拉的行为和心理,丈夫的一方是从妻子的眼光看出来的。但如果仅仅是妻子一方的线索,强调妻子在穷的只剩下漂亮头发的时候,为了丈夫的金表,把头发卖掉买表链,这本来也可以写成一篇小说。那结果可能是有点平庸了。作者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情节安排,他把妻子买表链作为明线展开。同时德拉的丈夫把自己的金表卖掉,只是在幕后进行作为暗线。明线暗线相结合的方式,两者构成的反差和错位,就有一点幽默,更显示了作者处理情节时的精妙之处。这样的错位,更容易让读者去想象、回味,在读者的脑海中进行再创造,吉姆在卖表链时的举止和动态,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德拉卖掉自己最珍贵的头发,为丈夫的祖传金表买来表链。“他热切地伸出摊开的手掌递给他那无知觉的贵金属闪闪,反映着他快活而热情的心情。”但是表链被卖掉成为无用的东西,德拉的期待落空。单方的期待落空,作者还觉得不够,接着写道丈夫卖掉金表买来的礼物,恰恰是一套梳子,“来配那已经失去了,美发颜色,真是再合适也没有了。”“现在居然为他所有了,可是佩戴这些渴望已久的装饰品的头发全没有了。”但由于妻子的头发已经卖掉,这套梳子,也变成无用的东西。吉姆的期待也落空了。表链和梳子构成了双重的期待落空。这种错位,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性和幽默感,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种强烈的反差与错位,把文章的主题充分的渲染了出来。表链和发梳的使用价值没有了,而更震撼人的是它的情感价值——真情无价。作者把主人公的精神推向了崇高的境界,“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高度赞扬主人公的精神。
三、别具匠心的细节描写。
本文对人物的心理,神情等的细节描写,都细腻逼真,如对德拉一筹莫展时的心情描写:“她站在窗前呆呆的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后院里有一只灰色的猫,在一个灰色篱笆上走着。”让读者充分的感受到德拉面对一元八角七,那种失望、沮丧和无奈的心情。
对人物的动作、服饰的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她穿上那件褐色的旧外衣,戴上褐色的旧帽子,眼睛里残留着晶莹的泪花,裙子一摆,便飘出房门,下楼来到街上。”一句中,德拉下楼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一定要用“飘”字呢?用“走”“奔”“飞”,可不可以呢?“走”字是平常的一个动作,“奔”不仅有走更有跑的意思,“飞”写出动作之快,这几个动词都限定在写人物的动作本身上,而“飘”不仅有动作,更有心情,还有人物性格。德拉面对一元八角七这少的可怜的钱,要给丈夫买件称心如意的圣诞礼物,是完全不可能的。德拉下定决心要卖掉长发,为丈夫买礼物,这个“飘”不仅写出德拉下楼的迅速轻盈,还写出德拉下定主意后心里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急切,难题终于解决了,还看出德拉对丈夫纯粹的爱和她那善良的品质。
对一面壁镜的描写,更显示其一石多鸟的奇特功效。德拉和吉姆他们租了一套有家具的公寓,室内有什么呢?作者没有多介绍,只是说,“屋里两扇门中间,有一面壁镜”。作者没有对壁镜做正面描绘,只是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大致的轮廓。“一个非常瘦小灵活的人,从一连串的片段的影像里,也许可以对自己的容貌得到一个大致不错的概念”。这种黑色幽默的语句,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出这个镜子是何等的窄小,屋子是何等的简陋,主人又是何等的贫困吧!这样一个细节,渲染了德拉吉姆家庭生活的窘况,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这些细节,还有楼下门廊里“永远不会有信件投进去”的信箱,还有一个“鬼才能把它按响”的电铃,正是这寥寥几笔的细节描写相得益彰,使读者了解到主人公的经济条件是何等的窘迫。为德拉吉姆纷纷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作了巧妙的铺垫。
经典的作品,处处都有品味把玩之处。看似闲笔,实则含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