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美点,品读文章之法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斌英中学 聂晓素
从小我就喜欢读小说,小说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多种审美特征的艺术。小说曲折离奇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鲜活人物,耐人寻味而又回味无穷的优美语言,还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值得辨析。真正去深层次的解读小说,还是从事教学以后的事了。在教学中逐步发现,小说最美的还是语言。美在一个词的准确,美在一句话的精辟,美在整篇的结构与写法之巧妙。
课标多次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审美乐趣”。我就从词、句、篇三方面谈谈在小说文体中寻美的感受。
一、追踪一词之美
特级教师余映朝主张:语文的教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教学,是语言的学用、品位、赏析的教学。课标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赏析语言首先关注的是词语。一词之美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是表示称呼的名词,体现心情的动词,也有展现动作的拟声词等等,不一而足。
如《麦琪的礼物》中“她穿上那件褐色的旧外衣,戴上褐色的旧帽子,眼睛里残留着晶莹的泪花,裙子一摆,便飘出房门,下楼来到街上。”一句中,德拉下楼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一定要用“飘”字呢?用“走”“奔”“飞”,可不可以呢?“走”字是平常的一个动作,“奔”不仅有走更有跑的意思,“飞”写出动作之快,这几个动词都限定在写人物的动作本身上,而“飘”不仅有动作,更有心情,还有人物性格。德拉面对一元八角七这少的可怜的钱,要给丈夫买件称心如意的圣诞礼物,是完全不可能的。德拉下定决心要卖掉长发,为丈夫买礼物,这个“飘”不仅写出德拉下楼的迅速轻盈,还写出德拉下定主意后心里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急切,难题终于解决了,还看出德拉对丈夫纯粹的爱和她那善良的品质。“飘”一个词不仅是动作之美,更是人性之美。
再如《百合花》中有这样一段话:“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瞟”字写眼神,本身就略带贬义,作者把这个贬义的“瞟”用在新媳妇身上,不仅没有写出它的丑反而更显其美。这件唯一的嫁妆要铺在小通讯员的棺材里,一面之缘的陌生,马上变成了倾尽所有的付出。“异样的瞟了一眼”,这是何等的痛苦,何等的不舍,简单的一个眼神,更是新媳妇心灵美的写照。
又如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胖”本身是个形容词,形容体型丰满,鲁迅却巧妙的把“胖”字用作动词,好像那位胖子的身体如棉花糖,一下子膨胀了开来,占据了多余的空间,挤得“我”再无座位,只有离开。“胖”字更把北京戏院里的杂乱,污浊不堪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这是词类活用的妙处。
单个词语之美,不胜枚举,除了单个词语之外,还有一连串词语之美。
比如《社戏》中“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句中 “拨”“点”“磕”“退后”“上前”这样一连串的动词,作者使用起来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使读者如临其境,眼前仿佛浮现一个流动的画面:一群十来岁的少年,驾着船飞驰在江南夏夜的水乡里。这样的神来之笔的追踪,看到了人性之善良,人性之好客,人性之美。这几个动词不仅在写动作,更是在写人。
我们还可以从相同环境下的不同变化的角度来追踪用词之美。最为经典的要数《孔乙己》中的“排”和“摸”这两个词了。孔乙己阔绰时要在短衣帮面前炫耀一下,自己不靠劳动同样能喝的一盏好酒,那种得意洋洋的神情可见一斑,没有比“排”更合适的词语了;孔乙己挨打后,打折了腿,靠偷来过活的孔乙己的四文大钱更是来之不易,背后的心酸可想而知,一个“摸”字形象又生动,摸不仅仅是动作的迟缓,还有孔乙己的迟疑与不舍。一“排”一“摸”,前后迥然不同的动作描写,传神的体现出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两个词折射的不仅是境遇,还是命运,更有作者的深深叹息。
我们再来看看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腆”字写出了那种高高在上、瞧不起女婿的趾高气扬。范进中举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屠户已经顾不得自己的衣着了,眼里只有女婿滚皱了的衣服和女婿高中之后的体面。今后可以跟着女婿吃香喝辣了,“扯”字写出胡屠户一副媚上的的丑恶嘴脸。“腆”“扯”个动词的鲜明对举,讽刺之犀利,嘲弄之刻骨,刻画人物真是入木三分。
二、寻踪句之美
句子的美是多样的,有修辞之美,有句式之美,过渡之美,升华之美,点题之美,写法之美。我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我的教学感悟。句子之美,写法上主要体现在伏笔、象征、衬托、对比等。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星期日,只要一看见那些从辽远的陌生地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我的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从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就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父亲对于勒叔叔的思慕与日俱增,于勒是全家的福音,是全家的希望,这就与文末全家为避免再次遇于勒而改道形成强烈的反差。前面的盼于勒与后面的躲于勒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对照有利于突出“有钱是兄弟,无钱便是陌生人”这样血淋淋的残酷的现实。
“后来,她带看满腔的顾虑迟疑地问道:‘你能够借这东西给我吗,我只借这一件?’‘当然可以,当然可以。’” 这是小说《项链》中的几句话“当然可以,当然可以。”这句话,就体现了伏笔之美。弗莱斯节夫人答应的爽快与利落,暗示了这串项链并非贵重之物。看似普通的一句话,为结尾揭示假项链的真相埋下了伏笔。作者用笔的巧妙性只有我们深入的解读才可以体会。这种不露痕迹的伏笔,也是莫泊桑的高超之处。
余映潮老师说:“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工具的授予,是技能的培养,也是人文的熏陶。”让学生掌握赏析语言的角度,达到积累、学会运用的效果。
三、探寻篇章之美
对整篇文章的美点寻踪更要着眼于全局。整篇文章之美,表现在内容之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写法之美,虚实之美等等很多方面。
余映潮老师说:“品读的总的要求是: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
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为了品的深,品的美,我为学生提炼出目标、范围或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教学有的放矢,摇曳多姿。
如《孤独之旅》一文,提炼出以下话题,供学生去寻找美点。
1.探究小康哭与不哭之含义
2.品一品诗意化的叙事情节
3.描写经典环境的巧妙作用
4.揣摩鸭群芦苇荡的妙用
5.说说宁静纯美的语言风格
6.学学错落有致的段落铺排
学生根据提示读全文寻找美点。而本文的环境描写最有特色,与人物情节主题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下面是课堂上涉及的要点。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从色彩、光线、气味等多种角度来刻画芦苇荡的一草一烟,以雅致的笔调描绘鸭子的形态,鸭群的样貌,以及层次的方法铺写暴风雨的场面。这是景物自身的美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了,杜小康负责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感情这些环境描写衬托了,杜小康孤独害怕勇敢担当的成长历程。这是景与人之美。
这些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演变:去芦苇荡放鸭是故事的开端,在芦苇荡放鸭子过程,经历暴风雨是故事的高潮。这是景与结构之美
但丁这样说:“语言作为文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是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找准了小说行文语言这样的特质,就是找到了解读文章的密码,这就能引发读者进行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