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在网店看到《语文不过如此》,立时被题目震住了。想我在语文的百花园中行走了二十余年,教材版本换了好几种,虽对语文不离不弃却不曾悟得一点深味,课堂教学不是囿于教参就是流于经验,常常为踟蹰不前的成长现状而哀叹。该是一个多么聪慧灵秀的女子,可以拈字成花微微一笑说:语文,不过如此。读罢全书,掩卷眺望,远方有一片开满鲜花的桃林,在脉脉春日湛蓝碧空下绽放着灼灼芳华,天高地迥中,这风景别样的美丽。
日复一日地在教案、作业、课堂中腾挪打转,年复一年地在课本、教参、教辅间复制勾连。忽然,有人告诉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智慧地编织资源,创造出独特的生命图案;学习前辈大师是为了长成独特的自己,而不是亦步亦趋;你的生命应当奉献给自己,你值得拥有别样的生存!这话语像一道光,照亮了眼前的芜杂与纷乱。读着读着,心灵逐渐走向笃定和从容。
丰盈的心性 别样的解读
芳芳说,解读一个文本,就是遇见灵魂深处的自己。生命达到了某个深度,才能看见那个深度里面的风景。书中所展示的文本解读方法,展现的是作者那丰盈的心性。
解读文本,不但要读懂原味、读到深味,还要读出新味。浅陋如我,最受用的是如何读懂原味。通过添加、删减、调序、置换、勾连、对比等方法来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从而进入文本的“意义和情感场”。通过这样的方法,读懂作者是“怎样写的”。印象最深的是芳芳把《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的两处哭和一处不哭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字背后透露出的丰富的人生况味。语言的积累学用,不是靠死记硬背或大量泛读,而是不断“习得”的。掌握咀嚼文字的方法,形成品味语言的习惯,可以让师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方法很适合初中阶段的教和学。
在文本解读中,咬文嚼字是微观研究,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宏观把握,三者结合,才能读出文章的原味。解读《木兰诗》,芳芳从解读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故事入手,把木兰那充满活力的独特生命之美和中国文化的精神审美特质相契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情率性又质朴淡雅的木兰。以意逆志,就是将自己投放进文本的场景之中,去经历里面的故事和情感。如此解读,定当不会拘泥于教参的说教,以自己的温度去焐热文字的味道,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来。
解读文本的深味,芳芳采用辐集式、纵横式、俯瞰式思维方法。这需要教师的学养和阅历,才能透过文字表面,挖掘出深刻的意蕴。这三种思维方法中,我喜欢纵横式思维。其实就是文本整合:文本内部信息整合(内联式纵横)和文本间相关信息整合(外联式纵横)。通过整合实现阅读迁移和文本互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讲冯骥才的《四月的维也纳》,芳芳先是纵向整合,把四月的维也纳和三月五月的图景进行比读,然后,横向连读宗璞的《花的话》《紫藤萝瀑布》、巴甫洛娃的《秘密》、《美丽一次》,这样纵横解读,各种深味自然绽放。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多是一篇篇课文挨个讲来,很少整合,也缺乏课外文段的援引,把时间大量地浪费在琐碎的、学生已知的知识上,课堂效果自然很不理想。如果也能这样整合思维,就不会常常对文本解读一筹莫展了。
要读出文本的新味,芳芳的做法是理性审视、感性共鸣、知性推理。其中的知性推理,以对苏武异国婚姻的解读,丰富了教科书中苏武的舍生取义、威武不屈、矢志不渝等英雄形象,还原出一个立体的全新的苏武。我反反复复读这一部分,渴望自己也拥有知性推理的能力,但总觉得对此的理解模糊不清。也许,正如芳芳所说:文本解读,重要的不是复杂高超的技巧,而是丰富深刻的心灵。王君老师也说过:教法即活法。经历得越多,抵达得越深。有些路,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会行走;有些阅历,也许我们垂垂老矣也不会拥有。不过还好,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师,看到更远,了解更多。
丰饶的手法 别样的设计
解读文本是道,设计课堂是术。有了精深的解读,还要化为巧妙无痕的课堂操作。在课堂设计上,芳芳无疑是最高明的编织者。她从切入、设问、结语三个角度把教师、学生、教材编织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图景里,编织成一幅幅华美隽永的锦缎。
常常为一节课该如何切入而苦恼,很多时候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干脆就因循守旧从作者背景字词段落中心走一遍,课堂自然乏味,自己觉得失败,学生也了无兴趣。芳芳说,从重点切入,抓住标题的关键词;从疑点切入,揪住学生的疑惑触动思维;从难点切入,设置挑战激发思考的热情。比如在讲《丑小鸭》时,芳芳抓住疑点,从“丑”字切入教学:丑小鸭丑吗?这一切入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又能为后面课堂步骤的展开铺设台阶,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
课堂切入熔铸着教师的智慧,而问题设置体现的则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好的问题设置能让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带领学生看见另一个世界。在有疑处、无疑处、求同时、求异时提出问题,通过追根溯源、顺藤摸瓜、见缝插针、反向求证、拓展迁移、情感助澜等方式进行追问,以矛盾、材料、情境、活动等手段促问,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设问方法,很多地方都让我惊叹连连。在课堂教学中,我的问题设置常常是随意的,即使有主问题,也不能恰当地进行追问和促问,“还有吗”“好不好”“对不对”的无物之问充斥课堂。芳芳的书让我认识到,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片让思想飞翔的天空。
课堂设计是一门值得每一位教师终生研究的艺术,芳芳说,靠的是你内在体验的丰富程度和个性生命的鲜活程度。我想,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阅读名师的设计案例,可以增加底蕴,促进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可操作性方法。
丰满的生活 别样的写作
写作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无法逃避的难题。窃以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在“三无”:无话、无趣、无法。无话即无话可说、说得肤浅。因为缺乏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即使无限丰富的校园生活、各有特色的家庭生活、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对没有观察习惯的学生来说也是空无一物。无趣即没有兴趣。写不出就容易缺乏成就感,在写作上丧失自信,兴趣就无从谈起。无法即没有技巧。近几年来,我在写作教学上颇费心思,想要努力改善学生的写作现状。阅读《语文不过如此》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写作训练这一部分,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也常常在课堂给我班的孩子们读书中的例文。
书中并没有给出拿来可用的写作模板或者序列,展现给我们的是芳芳和学生们如何美好而多彩地生活、思考、说话。他们的日常生活是爱和欢笑,他们的艺术生活有美和思考,他们的道德生活里绽放着情怀,他们的象征生活中充满激情和想象。芳芳说,人必活着,写作才有所附丽。王君老师说,你怎么活你就怎么写。作为师者,她们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并为学生们创造别样的生活。“当别的老师强塞一叠叠答题技巧高分法宝时,她却馈赠一捆捆阅读美文时事新闻;当别的高三同胞都按部就班地把自己打造成老师统一给的图纸所要求的样子时,我们早已被她扔出课堂外,在各个吸引我们的领域挖土钻洞: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电影界,建筑军事天文地理娱乐圈。她带领的我们爆溢出自由思想的光芒,我们始终都是自己,或者,已超越了自己。”芳芳的学生如是说。可以想象得出,芳芳的日常教学该是多么丰富而别致。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而没有引领没有创造,学生哪儿来的体验、感受和情怀呢?作文教学中,写永远是最后的一环,如何让学生发现生活、热爱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这过程才是关键。
阅读是最好的成长,成长是生命最美好的姿态。尽管,因为学段不同,因为学识浅薄,因为书中大量哲学的、美学的观点和阐释,读芳芳的书犹如凤云姐的说法:就像小狗啃骨头那样,好不容易啃下一块,还不怎么消化。但是,我愿意像老牛,先吞下去,再不断反刍,让书中的营养在不知不觉中滋长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