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出立体 “合”成灵动 ---王君课内整合教学艺术研究 孙秋备
cuixinling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33
浏览

摘 要:王君老师对青春语文有这样的定义:文本,有青春如新的解读;课堂,有青春灵动的设计。整合阅读,是青春语文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手段。聚焦文本特这,强化语用训练,通过整合让课堂呈现立体、灵动之美。

关键词:课内整合阅读;教学策略;立体灵动

 

    整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大趋势,也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必然选择。王君老师在《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中对语文教学中整合的必要性作了如下论述:“语文知识是范围最广体系最混乱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被知识的狂潮淹没甚而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中做了墙头草;语文教学资源是最丰富也最芜杂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或者让学生坐井观天,或者使学生的学习偏离语文的轨道;语文教材是最厚重也是最零散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永远无法奉献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文熏陶。”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限于阅读面不够宽广,教学视野仍拘于课本的现状,要巧妙勾连众多素材、深度开发课程内容、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是有难度的,有待于阅读经历和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这里要谈的整合,指的是课本内的整合,包括单篇课文内标点、词语、句子等同类信息整合和多篇相关课文的有机整合。课内整合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创意的取舍和重组,给语文课堂以巧妙的切入点,让语文教学具备适宜的宽度、足够的厚度,它能真正体现教师教学的独创性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真正做到让语文教材灵活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王君老师在教学中乐此不疲地整合教材内容,而且形式多样,课堂也因此别出心裁、摇曳多姿。本文以王君老师的课例作为依据,谈谈课内整合在语文教学的妙用,以期给年轻教师带来些许启示。

一、“整”出立体,优化教学内容

1.聚焦文本特质,“整”出适宜的课堂宽度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在当今中国语文教学以“文选型”作为语文教材的主流情况下,有必要确认“选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发挥方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设计要凸显文本特质。王君老师聚焦文本特质来整合课内的同类信息,简化了教学内容,美化了教学形式,使课时目标宽度适宜,在恰当的取舍中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学科教学。

散文的文体特质决定了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个性化的言语章法,来领悟作者在文中传达的独特情感、感受和人生经验。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王君老师通过整合重复出现“我”的句子和句式相似的句子,让学生理解:适当的重复就是一种表达的“慢”和“稳”;内容相呼相答、形式相扶相持、思想相辉相映、情感相融相生的圆式句式就是“慢慢的、稳稳的”言说方式,从而体会到了作者那“慢慢的”“稳稳的”情怀。

王君老师认为,教学说明文,不能偏离了说明文的“语言形式”,不能荒了语文的“田”,种了其他学科的“地”。她通过归类整合,引领学生感受“这一篇”的语言特色。在《松鼠》一课中,她整合了一系列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小品文语言表达兼具文学性和科学性这一特征。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教学中,王君老师引导学生整合关联词语,发现逻辑顺序的言语形式,并通过反复运用这些关联词语造句,让学生对说明顺序的学习更具体更深入。

2.精选课堂落点,“整”出足够的课堂厚度

孙绍振先生说,语文课堂上讲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当时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自己当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想知而不知,甚至是自以为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王君老师常常通过创造性的文本细读,挖掘出课文中蕴藏的不为常人所知的秘密,借助整合设计,拓宽学生的思维路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养成多元思考、自主质疑的学习品质。

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中,王君老师巧妙地选择人称代词这一课堂落点,通过整合朗读“你”“我们”“他们”的章节,学生在课文中感受到的不是爱国情感这样单薄的标签式的解读,而是对艾青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平民视角和平民情怀有了深切的理解和共鸣。《丑小鸭》一课,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对丑小鸭的描写,分析丑小鸭的几次逃离行为,得出“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成为白天鹅”这样的寓意。王君老师贴着文本咀嚼关键词,整合探讨了丑小鸭面临的“世界”,通过深入的课堂对话,学生对丑小鸭主动逃走、追寻美好生活的自醒自觉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对丑小鸭的形象理解更为深刻。

二、“合”为灵动,强化语用训练

王君老师说,作为教师,必须对语言保持一种全然的、敏锐的警觉。正是源于这一警觉,青春语文课堂常常通过扎实的语用训练达到着意精神提升的教学目的。而课内整合设计,无疑是使课堂在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开掘上得以独到呈现的法宝之一。王君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多个层面整合,改变了语文教学零打碎敲的弊病,使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呈现出新的格局。

1.整合标点,巧妙切入

一标一点总关情,经典文本中的标点符号也常常潜藏着解读的密码。教材中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虽然是译作,但经过译者和教材编写者的精心编译,仍然是语言学习的优秀范本。王君老师在讲这一课时,敏锐地发现文本中的整合点:两个分号。课堂之初就紧紧扭住这个整合点,通过朗读体味、概括描绘、咀嚼词语等语用训练活动,让学生对小弗朗士的初始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个整合点的选择,既为课堂选择了巧妙的切入点,也为后文感受小人物真实而无力的爱国情感埋下了伏笔。

2.整合字词,解读形象

“每一个词语都是一方池塘”,文本中那些重复出现的字词,常常在无声地言说着关于人物的故事。整合这些字词,不但能独辟蹊径解读人物形象,更能培养学生涵咏咀嚼字词的能力,为学生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在《老王》一课中,王君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课堂设计:

师:除了这个“只”,文中还有太多的“只”。我们来读这些句子,每个“只”都要重读。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只眼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只说:我不吃。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君老师整合了一组“只”字句,指导学生重读、带着感情读,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突破时代背景的藩篱,对老王孤苦无依、走投无路的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散步》一课中,王君老师有这样的整合:

师:请同学们睁大眼睛观察下边这组句子,句中有的词语可以删掉吗?请你研究一下: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王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删掉“我的”后的句子,比读揣摩之后,学生马上领悟到文中“我”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对人物形象有了全面的认识。

3.整合句子,教出情趣

王君老师认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语言这一介质来达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通过学习语言来实现。整合文本中的同类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趣味,在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王君老师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中,整合了含有“我”的一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感受句中“我”的自豪、气势和必胜的决心与豪情。通过整合,学生感受到了新闻的情感魅力,领悟到了新闻背后伟大的灵魂和情怀,在激情洋溢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这样的整合,在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课堂中随处可见。整合,不但使语言学习更加细微化、具体化,也让语文课堂的教和学都充满情趣。

4.整合篇章,提升思维

除了单篇课文同类信息的整合,王君老师还率先打破传统教学逐篇突破的局限,进行多篇课文的整合教学,瞄准训练目标,精准取舍教材内容,巧妙勾连文本信息,使课文与课文之间形成互动交流的格局。这样的整合,简化了教学头绪,扩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课堂生成,有效地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扣住一个“望”字,整合了《春望》和《望岳》两首诗歌;以“探寻人格魅力”为目标,整合了《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美文;以“三个女人一台戏”为主题,整合了《蒲柳人家》《我的叔叔于勒》《故乡》三篇课文……

以《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一整合课为例,王君老师设置了四个教学环节:(1)自由朗读五首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为这五首词分类。(2)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3)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4)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在这些教学环节中,王君老师通过朗读、对比、咀嚼字词、联系旧知等多种活动方式,不断激活、唤醒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者、主动发现者。这样的整合,多管齐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君老师的课内整合教学艺术,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呆板,洞察文本特质,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文”与“道”的贯通中呈现立体、灵动的美感。探究王君老师课内整合的方式方法,希望能给自己和更多语文老师以借鉴,在教学中尝试突破自己,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带动学生创造性地学。

 

参考文献

[1]王君.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王君.听王君讲经典名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