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许昌新区实验学校 张瑞芳
[摘要]本节课通过圈点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通过课文批注、语言品析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朗读文中的评价语赞美牧羊人的伟大品格,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学习他以非凡的毅力种植希望与幸福的精神。共有四个板块,教学铺垫——默读勾画、理清情节—— 再读批注、分析人物—— 朗读评价、体会主旨,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默读勾画 理清情节 分析人物 体会主旨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新教材的新增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单元导语中有文字“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令我们感动的事情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在《植树的牧羊人》课文预习板块也有相应的“边读边思考: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的引导。“积累拓展”环节,也是对“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的“种树人”的探索。这些内容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说,教材明确了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即情节——人物——主题——创作意图。所以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扣小说文体特点,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先通过默读,让学生分析情节;再借助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然后,从关键句入手,通过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分析,得出牧羊人的性格;最后,从人物形象和文中的议论句深入到理解文章主旨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结合第四单元教学目标,把《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教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圈点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通过课文批注、语言品析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朗读文中的评价语赞美牧羊人的伟大品格,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学习他以非凡的毅力种植希望与幸福的精神。《植树的牧羊人》文章较长,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板块,教学铺垫——默读勾画、理清情节—— 再读批注、分析人物—— 朗读评价、体会主旨,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教学铺垫,主要让学生积累一些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和作品、了解创作背景,为下一步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内容有:
1.积累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提醒批注)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
2.积累生字:
坍塌(tān) 废墟(xū) 干涸(hé)
薰衣草(xūn) 山毛榉(jǔ) 戳(chuō)
3.积累词语:
无边无际 不毛之地 稀稀拉拉 狂风呼啸 生机勃勃
源源不断 沉默寡言 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 刨根问底
第二个板块:默读勾画、理清情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勾画出“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的语句,完成下面表格。
|
时间 |
牧羊人的情况 |
高原的情况 |
初遇牧羊人 |
1913 |
|
|
再见牧羊人 |
1919 |
|
|
最后一次相见 |
1945 |
|
|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
这是根据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的。在第四单元单元提示中指出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默读,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划分段落层次,理解作者思路。第二个板块的任务使默读与圈点勾画和梳理情节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学习,进行有效默读。同时学生通过比较文中环境变化的语句,了解了对比照应的写作手法,并从中感受到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精神的伟大。
第三个板块:再读批注、分析人物部分,仍是默读和圈点勾画法的应用训练。我设计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或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在旁边批注,并以“他是一个 的人,从 可以看出来”的句式来写写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默读要求:要心无旁骛,迅速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找出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
示例: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 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关键句入手,通过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分析,总结出牧羊人的性格特征。第二、三板块对学生的默读与圈点勾画能力进行了扎实的训练,学生通过默读、勾画、批注、品析,既训练了默读勾画能力,也提高了欣赏能力,同时对牧羊人的形象有了全面了解,对牧羊人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这与教材“预习”环节“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的预习提示也是契合的。
第四个板块:朗读评价、体会主旨,指导学生朗读首尾两段作者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感受牧羊人精神的伟大和作者对牧羊人的赞扬和崇敬,借此让学生谈牧羊人植树的意义,体会文章的主旨。
总结这节课,自己在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思路清晰。但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
1.课堂的导入,先让学生读课题,问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再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说,最后让学生读预习提示中概括课文的语句,比较乱,浪费时间,以后要认真思考课堂导入的设计。
2.第一个板块的三个积累显得有些单薄,应该把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清楚,才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主旨。
3.第三板块的问题形式有些呆板,没有诗意,如果换成让学生诗意的写“这是一个 的人”就会变得灵动不少,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第三板块缺了精读品析,使人物精神没有凸现出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用心设置问题形式,要注重精读品析和写作实践指导。
4.课堂上少了精读段落训练,使课堂厚度和深度不够;课堂上碎问多,语言习惯有待提高。以后教学中要在问题的提问设计、对学生的引领方面加以注意,要着力提高语言质量和语言习惯。
5.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紧张,设计的内容没有完全展示出来,第二、三板块的活动小结都没有展示,第二环节的写法没有提醒学生做笔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在平时练习的较少。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理解与传承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部编教材中所体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层层递进,也是值得研究的。我以后要在研读教材和课堂设计上下真功夫,下深功夫,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教阅读方法和策略,把知识能力传授到位,教会学生从会读一篇小说到会读所有小说,再扩展到日常的课外阅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要素。
一堂展示课,使我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思考,促进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