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训练,提升能力
——小议“课堂精读训练”的作用
许昌新区实验学校 张瑞芳
[摘要] 精读是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读训练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并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关键词] 精读训练 思维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 智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阅读、书写、计算、观察和表达形象地称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一个文明人在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是精读,就是要仔细地、反复地阅读,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和体会,全面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及表达方式、写作特点,包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等,对文章获得综合认识,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和要求。凡是课本中需要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课文,都要精读。因此,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精读训练,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的阅读能力与方法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标同样明确地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训练,是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技能的训练,训练的基本要点有: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领悟表达方法、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理解重要词句的意思、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品析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分析文章顺序、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要点、探究作品内容等,这些训练对于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一、精读训练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中不能缺少思维活动,在初中语文精读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弄通弄懂,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点、难点、重点等地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在质疑问题中,更好地深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感知力和对文思分析能力的精读训练,使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成为有想法的个体,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对语言的感知力,是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是如何准确、有分寸地表情达意,如何周密有条理地表情达意,如何形象、生动、爱憎分明地表情达意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时,告诉学生文中的词语不是静止的、单一的,不能把语词孤立起来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词语含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进而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背影》中说:“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一词本来是褒义词,作者用在这里却是对自己当年行为的懊悔,为自己当时不能体会父亲的爱而自责。“聪明”一词就充满了讽刺意味,表现出作者的愧疚和自责。
精读训练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尤其是那些能体现全篇思想内容、内涵丰富的词句,体会这些词句对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写到:“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中的“乐园”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说现在回忆起来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原,在当时还是孩子的鲁迅眼中有着无限趣味,文章是从儿童的视角来写的,总领了下面的环境描写、神话传说和雪地捕鸟等内容。从写作目的上看,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对自由快乐生活向往的主题了。《绿》在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梅雨潭的绿叫做女儿绿,用商量的口吻“好吧”,用拟人手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把对绿爱到情不能自已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精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维速度训练,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进行联想和思考,来培养学生快速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教读《植树的牧羊人》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我”三次见到牧羊人的时间、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的情况,填写到后面表格中。
(3)从文中勾画出前后对比的句子或段落,尤其是描写同一事物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时对学生作出读书要求:
1.默读要速度: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默读要动笔:动笔圈点勾画,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快速有效的默读思考,完成三个问题。这样的精读训练能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把握的速度和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精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旧知识,从而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知识迁移和渗透。
比如《范进中举》阅读教学中,学生可能不能明确把握主题,教师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课文《孔乙己》,了解两文之间的联系,正确把握《范进中举》的主题,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以及老百姓思想的毒害。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孔乙己》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认识到孔乙己作为封建文化的牺牲品的同时,也要思考科举制度下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变成这样?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发散思维思考中,找到孔乙己自身能力的缺乏造成其自己悲惨的命运的结论。
在精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等,把知识进行分解归类,通过比较研究,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使思维变得深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阅读中,比较分析菲利普夫妇多变的特征:当他们满怀期望地盼望着发财的于勒回来时,他们的语言和对于勒的称呼如何?当发现船上穷困潦倒的老水手是于勒时,他们又是如何的态度与反应?学生在比较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中,可以准确了解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一心向上爬的卑俗心理,和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通过约瑟夫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和态度的比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这篇小说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的同时,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还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的多元主题。
初中语文精读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尤其是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都能得到提高。
二、精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的精细研读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感悟等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即阅读文章要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表情达意的真实本质。课堂精读训练的一般步骤是:先指导学生从文题、开头、结尾或重点段中去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对文章有一个整体了解。再理清思路,即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这样的训练步骤使作者的思路与学生的阅读思路相沟通,达到披文入情的目的,并使学生掌握作者写作特点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个问题是: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开头一段运用反复、拟人,写出人们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喜悦之情,在全文中起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个问题:课文是如何来描绘春的?学生读读议议后明确了,课文 3—7 自然段作者选取春天的五种事物,生动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图画,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接着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后三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后明确,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三个比喻分段排列,先后有序,起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最后总结,文章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经过这样的思路分析,使学生不仅能领会本文颇具匠心的构思布局、修辞润色,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全文如此,阅读一个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现是篇章结构,段落思路的表现就是段落的层次。
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即具有解决、探索未知的能力。初中语文精读训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明确的训练重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心理,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理解,引导学生由已知达到未知的彼岸,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也就是发展了学生智力。
参考文献
①余映潮《练“精读训练”的本领——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自我训练》 《语文教学通讯》2016(9)
②张善斐 文放《浅谈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能》2015(25),79
③柏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漫谈》201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