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开学延期,研修不止。在宋慧贞校长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我有幸聆听徐长青老师的讲座《引领高阶思维靶向 引动深度学习发生》,徐老师结合简约教学案例提出了五点思考,他富有深度的思想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启示。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用数学改造生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重要的关系,好的教学应该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师生的生命对成状态,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因教学任务组成的教学复合体。老师要与学生建立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个性共养,就需要老师有宽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学生的不同,纵容学生的奇特的境界。徐老师以《烙饼问题》为例进行说明,用9分钟把3张饼烙熟,学生猜测2张饼6分钟,4张饼12分钟,3张饼一定9分钟能烙熟,可是一实验,大家发现反而是12分钟,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判断不对,而是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是这样的,头脑中的数学是这样的,是生活改造数学,还是数学改造生活。那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验证。老师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容错的态度去融合学生发展,构建起师生共同体。
反思自己的课堂,越往上教越觉得孩子笨,上课发言的人也寥寥,课堂只属于那些出类拔萃的孩子的。虽然有时也以学生为本,甚至课前会做一些学情调查,但是调查也只是流于形式。调查也仅是作为了解学生新知的接受状况,而不清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深度。于是就会因为片面的调查,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脚踩西瓜皮,重要知识没有给予充分的驻足,没有和学生建立正确的倾听关系,没有捕捉到学生学习的关键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向名家和团队学习。
二、学习侧生成,才是好吃又营养的数学
当你把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忘记时,剩下的唯有素质。关注过程,淡化结论,创设深度学习环境,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忘却,前提是记忆。没有记忆如何遗忘,数学教学要求从记忆性的重复到理解性的生成。徐老师的观点高屋建瓴,以归纳法为例进行说明,其实归纳方法已经缄默地根植在学生思维中,只是没有挑明,老师没有给归纳法定义,而是让学生追究归纳法的路径和内涵,体验归纳法,明晰归纳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规律。在案例中,设计一张纸每次可以撕4片,能不能撕出2016、2017、2018张纸?学生做出直觉判断,2016是4的倍数,另两个不是4的倍数,2018也有可能。当通过一系列探究,结果和3有关,2017能,孩子受到挫败全军覆没,此时此刻老师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是徐老师在调整学生的思维认知。有学生反映没关系,从头再来。有学生反映很懊悔。还有学生觉得很高兴,刚才我判断错了,是因为我不会,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知道了思考错误,我当然高兴。这就是思维认知。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发,当学生亲历曲折往复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重构知识,深度学习就已经发生。我们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明白假设的提出是朝着思维的最高处走去的起点,学习者无疑都要体验这个过程。正如陈省身教授提出的,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知识,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知识。
三、从“地缘”走向“知源”,把不同的孩子变不同
群体互动模式,小组合作模式……是近几年的热词,我们为什要改变教学模式,是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徐老师以《统计》一课为例,让学生统计大桥上一分钟经过的车流量,由于学生没有实践基础,用不同方法记录,都没完成任务。后来学生发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明确分工,一人盯公交车,一人盯小汽车,一人盯大卡车,还有一人记录,最终完成了任务。这就体现尊重差异,分工合作。在大部分老师的课堂中,基本上都是以前后4人为一组,会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对一个事务进行判断,组内产生不同答案,本应该出现多种可能。可在小组汇报时,答案就被精简了。组内排斥一些错误的稀有资源,使得对比的价值不明显,小组合作学习壁垒现象出现。
这使我明白老师要关注差异,让不同的人把想法贡献出来,让不同催化不同。有时老师也会扼杀错误,觉得错误会搅乱课堂的进度,其实是没有利用好错误资源。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差异、发展差异,只有让学生感受错误的存在,才能在对比中体现正确的价值。
四、搭建学习支架,培养二力合一。
从知走向识。徐老师以分数的意义为例,讲到三年级学习分数初步认识,这个分数是通过观察得到的。而五年级学生思维提升,应转换学习角度,再学习分数的意义。徐老师没有从分纸、涂色开始,而是以分扑克为场景,让学生建立与平均分、除法联系,让学生明白用算术的方法产生分数,建立分数单位。在数轴上表示五分之二、五分之三……分数单位个数增加,分数发生变化,超过了1,五分之六什么意思?学生脱口而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6份”。学生回答完后恍然大悟,用三年级的知识这样说不合适,因此五年级我们要学习计数单位。这种水到渠成的授课方法,正是我们老师要给学生搭建的学习支架,让学生在质疑反思中收获知识。接着徐老师又问:用分数单位来表示五分之六里有几个分数单位?学生回答:有6个分数单位,表示6个五分之一。分数单位出现了,徐老师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叫整体1,而叫单位1,有区别吗?再一次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再一次把分数单位的教学推向高潮,最后学生明白单位是可度量的,不能无限大。其实这就是引导学生把陌生的知识放到熟悉的环境中去学习,培养学习力和创新力,使二力合一。
徐老师的讲座无论是理论高度还是实践深度,让我对简约教学加深了认识,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内心。对于徐老师所提出的观点也会继续品读,继续研学。我也将向工作室的成员学习,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在教学研修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修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