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疫情也基本得到控制的日子里,我们老师们也迎来了一场教育的洗礼。王永春、华应龙等多名专家老师在线解读小学数学教学的真谛,让老师们宅家也能继续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场为期5天的学习,另我感触颇深,倾听专家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却又从中体会到了共通之处。如华应龙老师的“化错养正”教学模式,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思想,还有之前学习的吴正宪老师的“深度学习”理论,看似不一样的教学观点,却又都把儿童的发展放到了首位,都在着力培养儿童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儿童在课堂当中有更多的发言权,不同的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不一样的收获,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真正走向数学教育之路。下面是我的一点浅显的所学所思:
一、探索数学的本质,展望儿童的未来
课标中提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科学”,那数学的本质是不是就是单纯的传授数学知识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这个智能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已不能满足现代儿童的需求了,我们所教的知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大多都会被遗忘,那老师需要教会学生什么呢?这是现在每一位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很赞同王永春教授所说的,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的是自主学习,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会学生抽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些才是老师传授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老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教自己,他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二、化错养正,立德树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可能不出错,其实正是有了这些错误,才显现了教育的价值。错误其实是很好的课堂资源,老师决不能规避它,因为有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早晚都是要范的错误,何不让他早早的出现,老师可以早早给学生以引导,提醒,从而减少更多错误的出现。
华应龙老师曾说“从错误中学,会学的更好”,课堂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而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老师的责任。在教学当中,老师常常会抱怨,为什么讲过多次的知识,孩子们依然会出错呢?我们常为这种现象找的大众理由是“学生听课不认真,做题粗心大意”,而很少去关注学生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习惯性做的是,学生把题目做错了,老师就去教孩子解这道题的正确方法是什么,而不是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因为探索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老师们往往更关注的是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解题的方法与结果,一旦题目出现少许变式,孩子们就又无从下手了,因为他们其实并不理解问题的本质,他们没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所以很难去灵活的运用别人告知的方法。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解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才能灵活的运用,从而也能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三、再生长的力量——探究性的作业
关于作业,我一直觉得就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多进行练习,就能熟练的掌握知识了。听了刘善娜老师关于探究性作业的分析,让我对作业又有了新的看法。作业并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一种练习,应该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是知识的再生长。比如四则运算这部分知识,因为学生经常因运算顺序而出错,在布置作业时,我就多让学生做混合运算的题,虽然会起一些效果,但是并不理想,也想过一些其他的方法进行改善,但都收效甚微,听了刘老师关于这点的分析,让我眼前一亮,是啊,计算类型的题,也不是非要一遍遍的做,而是要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本质。学生既然运算顺序容易出错,那就让学生根据一道混合运算的题去设计一道相关的解决问题,他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一定要考虑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考虑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作业要比单纯的去做计算题更容易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而且也能增加题目的趣味性,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学生学知识目的在于运用,那么老师教的目标就应该不仅仅只停留在学生学会的层面了,更应该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就像卢声怡老师讲的那样,我们现在出的作业题中大多还是停留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层面,涉及知识运用类型的题目还是比较少的,而这种题型却是目前最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题。比如对于图形的运动,单纯的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的题,对学生来说意义并不大。应该更多是考查学生怎样去运用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卢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要让一个角的两条边重合,应当把其中一条边( ),要让圆柱上下的两个平面重合,应把其中的一个面( )”,像这样的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能有效的反应学生对知识运用理解的能力。身为一名老师,在讲好课的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探究性的作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不仅能更好的理解知识,还能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很感谢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了解更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作为老师,一定不能只局限于教教材,还要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为孩子们的未来打好铺垫,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从常规的教学走向教育之路,为儿童的发展架好攀登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