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聆听徐长青老师的《引领高阶思维靶向,引动深度学习发生》专题讲座,收获颇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上更多的是关注教材教法,一节课的设计,一个知识点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但却很少立足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数学教育。徐老师的讲座让我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也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师要有大格局,要让数学教学真正走向数学教育。
一、转换思维方式,教给学生自己的数学。
正如陈省身所说:“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受知识,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知识时,不自觉的会以已知者的身份,去面对知识,把知识看的简单,从知识到答案总在寻找最短的路径,却又过于看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也因此出现师生矛盾——一个等不及嫌学生笨,一个一知半解的去接受别人的数学。如何真正让深度学习发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化身份,以未知者、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面对知识。让学生亲历知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把老师的数学变成学生的数学。在生活中寻找类它性元素,并运用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还可以把陌生的知识放到熟悉的环境中去学习,把学过的知识放到陌生的环境和问题中去迎接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二力并举,既教给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又交给学生有意思的知识。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当前社会需要的数学知识,而要立足于20年后学生走向社会所需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知识的脚手架,还要放手让学生去努力、挑战,培养学生的学习建构能力,逐步形成建模思想,并学会用这种能力去解决问题。自我建构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错误资源,出现错误不要紧,每次错误的出现其实都是让学生换一个路径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是在不断的否定,并且在否定中自我成长,在排它的过程中慢慢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不这样又会怎样,这样以后还会怎样?这个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正如徐老师所说,只有学习者的学习可能会产生教学的进度,但缺少教学的高度。只关注教师的教学,可能会产生教学的高度,但不产生进度的。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
三、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习过程
理想的教育不是把不同的孩子变相同,而是让不同的孩子更不同,社会不同是差异性的组合,深度学习应在关注学生差异中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让学生有选择表达的权利。
徐老师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让我们也更清楚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你将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全部忘记时,剩下的唯有素质。关注过程,淡化对结果的记忆。徐老师结合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帮助我们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强调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方法,而是让学生去体验该方法的优势。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现象?什么是规律?从现象中去寻找规律。教学应当崇尚简单,拒绝肤浅,为学生留下生命的刻痕,教学活动不是培养知道分子,而是培养知识分子。
真正的学习不是告知学生方法,结果,而是具有亲历性的,教师所要做的是把学生不成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明确、清晰的表达,在表达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发问的能力,以民主的课堂来促进学生不断的表达、选择、否定、质疑,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知识认识的不断提升,以满足学生未来成长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