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培育思维品质
--听“全国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公开课”直播活动有感
春风十里梦起航,网络学习促成长。三月,春来疫去,山河无恙。2020年3月23日--27日,连续5天的“全国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公开课”直播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收获满满。10位专家的讲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感与本质相关联,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深的体会到,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还是要多学习,勤思考。在低头播种时,不要忘记抬头看看天气,总结掌握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年年丰收,硕果累累。
思考一:重视理论学习,把握改革导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专家王永春老师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以一年级为例》专题讲座中,提纲挈领的指出了目前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轮教材改革的导向,奠定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基调。“要想成为真正的数学大国、数学强国,实现数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长远来看,还需要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下大功夫。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要考虑的是小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20年之后踏入社会才不会被机器所取代。”王永春老师的一席话于我如醍醐灌顶:我们的教学并不是年复一年重复相同的方法,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因“时”制宜、因“生”制宜的改进自己的思想。只有教师变了,教法才变;只有教法变了,学生才能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但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正如植物没有充足的养料,很难开出美丽的花朵。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理论知识,紧跟改革方向,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
思考二:迎“错”而上,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正确的解答,可能是模仿,而错误的解答,却可能是创新。因此,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的对待学生的错误。华应龙老师在《角的度量》一课的处理中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让正确从错误中生长。学生在尝试用量角器量角时,出现了把角的顶点对着量角器零刻度线最左边点的现象,华老师没有说学生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而是鼓励学生:“第一步对着零刻度线,量角要对着角的顶点,很好。”随后,拿出教具大量角器,追问:“量角器上有角吗?在哪儿?看到角了吗?现在再想想怎么使用量角器量角呢?”进而逐步学会量角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由此我想到,在自己讲授这节课时,认识量角器后就组织学生总结测量方法,通过动画和实物演示使用量角器的步骤,并简记为“两合一看”。但当时听课的学生真的都会吗?现在想来,原来当时出现片刻迷茫回答“会了”的学生其实都不会!而作为老师,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讲清楚了,遇到学生不断出错后忍不住讲一遍再讲一遍,可能还会对学生发脾气,认为他们没有认真听。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慢慢的学会假装自己会了懂了。正如叶鸿琳老师说的:为什么高年级的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答问题?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站在成人的视角传递给学生知识,所以网络上才有那么多辅导作业濒临崩溃的家长。
站在儿童的视角理解学生,会发现我们所熟悉的、简单的、有联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复杂的、孤立的。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不会和错误,化错养正,迎错而上,把“错误”转变为“资源”,让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思考三:数学即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从刘克臣老师“装甲装在哪儿”、“红楼梦中的数学”这两个故事里,我深深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作为老师,要有明确的的教育价值追求,将生活引入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能解决什么真实问题,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6和28”“1729”“斐波那契数列”这些平淡无奇的数据背后,也可以挖掘出完美数、黄金分割等数学之美。针对“三角形为什么稳定?”和“车轮一定是圆的吗?不是圆的可以吗?”这两个问题,刘老师从本质入手,说明并不是拉不动就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是在多边形中,只有三角形是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形状就固定了这一特点。作为老师,想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从培养自己开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将我们的目标由知识、能力关注到数学之美,逐步实现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
思考四:重视习题研发,关注思维过程。
通过聆听孙凤斌老师的讲座,我体会到: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关注当前的理论热点,让新知处理有深度,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练习题的设计研发。孙老师以“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宽/长方形周长比圆的周长多4厘米,求圆的面积。”为例,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分析了练习题的设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借助图形,对于这样的题目很难建立起相关模型。由此我想到,练习题的设计不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一道题,而是会解决一类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新知探究环节往往是浓墨重彩,巩固练习却寥寥几笔,特别是练习课,容易就题讲题,不知道该拓展什么。从这次的学习中,我不仅了解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还体会到设计练习题的必要性。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这样的系列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到提升。
思考五:借助“作业”再生长,知识迁移效率高。
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的刘善娜老师从不同于四大领域的计算教学、概念习得、图形与空间、问题解决四大块儿进行了“生长点”的专业分析。除此之外,刘老师设计的为综合算式设计一套“外衣”、根据0的运算特征以“神奇的0”为主题创设0的故事、你认同刘老师和小明一样高吗、画出5个正方体摆出不同图形的草图等有趣的“探究作业”深深的震撼了我,如果不是对教育充满热情、对学生饱含着爱意怎么会如此关注学生呢?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这些别出心裁的探究作业恰恰“长”在了学生的生长点上,给学生提供独立深度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知识迁移,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为我的教学生涯打开了一扇窗,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积极寻找生长点,尝试为学生打造“量身定制”的有意义的作业。
史宁中教授曾说:“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更多的关心学生的思维过程,抓住数学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有价值的讨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新的时代形式下,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我们需要教的是方法、是能力、是素养、更是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讲解时间往后移,让学生充分探究。还要重视复习和关联,充分利用类比和迁移,让学生从一年级时就意识到学习数学是有方法的,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怀揣教育梦想,把握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培育思维品质,努力打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