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观念
Zkaige发起了2020-04-14
0
回复
9
浏览

4月13日晚参加了“千课万人在线”直播——由北京教育研究院的吴正宪老师分享的《统计教学重在培育“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儿童认识、绘制统计图表,掌握计算平均数等知识技能,重要的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帮助儿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善于交流合作。

课标第6页数据分析观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由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书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疫情中大数据背景下,具有用数据分析的眼光。利用数据模型做出正确的抉择,对事情判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整理数据通过比较、排列和分类,统计图对杂乱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数据的趋势判断,有了数据和经验,根据学习情况做出判断。

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收集数据来源于调查研究;整理数据重在分类与图表;分析数据一句趋势与规律;判断预测根据结果与关系。

如何培养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在具体情境中培育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

数据的收集来源于调查研究,这是引导儿童学会“调查研究”的第一步。

二、在比较中引导儿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记录数据,学会表达。

三、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中学会分析数据,关注趋势,合理决策。

调查研究是收集数据的来源。了解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调查、实验、测量、查阅资料等,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包括分类、排序、图表表示,包括用平均数、百分数刻画数据,解释事实。理解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对数据有亲切感和一定的敏感度。

百分数是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表达,是对确定性事件做出的判断。让学生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掌握百分数的使用功能。刻画数据,解释事实。

怎样对数据由亲切感和一定的敏感度?数据从哪来?启发儿童根据需要,自觉做好数据收集,如(换乳牙、身高、体重、看电视的时间、班级近视率、天气情况等)

分类是根据事物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学习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抽象的过程。

比较、排列、分类等活动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是儿童进行数据分析的开始,也为今后学习统计与概率学习积累经验。分类也会在学生解决问题和认知世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课标P83案例20)学生经历了对“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扣眼数量不同”扣子的分类过程,再数学活动中体会着: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如何再分类的过程中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经过实验探索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加深对分类思想与分类方法的理解。学会分类,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学生再学习过程中成为了积极的探索者。

教学中要善于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确定合适的单位表达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表记录数据。

 

引导儿童在比较中清晰

相同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共性是都可以直观地表述数据

不同

条形统计图有利于只管表述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表述数量增减变化即数据发展趋势

扇形统计图有利于表述数量所占比例,即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教学中要善于提供真实的“大任务”(大主题、大问题),再通过将“大任务”细化为更为明确具体的“小任务”,让儿童在解决一个一个的“小任务”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新冲突,形成一个有联系的“问题链”,在质疑与追问中产生新思考,形成新思路、新决策。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