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晚参加了“千课万人在线”直播——由北京教育研究院的吴正宪老师分享的《统计教学重在培育“数据分析观念”》。
吴老师提到: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儿童认识、绘制统计图表,掌握计算平均数等知识技能,重要的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帮助儿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善于交流合作。数据整理通过比较、排列和分类,统计图对杂乱的数据进行整理,有了数据和经验,从而对数据的趋势做出判断。
因为我只教过一至三年级,翻阅教材资料,简单谈谈对所教过的教材统计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一年级教材《认识图形》中,让学生将一大堆摆在摆放凌乱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长方体、圆柱等进行分类并统计,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分类思想,又让学生认识了几何图形,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数据分析的过程。一年级上册教材《比多少》还呈现了一幅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情景图,图中小猴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进行分类,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再“一一对应”数值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渗透了象形统计图的思想。
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分类与整理》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教材中呈现了三种分类计数的方法:一是先分类再计数;二是边分边数同时画象形统计图;三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分类结果(类似于统计表)。虽然这里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但计数的结果是相同的,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分类计数后,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教材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了开学初订校服选颜色的情景,学生从“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到“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引出“选哪种颜色合适”到“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把统计的数据用统计表呈现出来。通过统计全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情况,从而决定全班同学定制的校服颜色,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而后边的问题“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在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抽样调查中“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如果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结果会怎么样?”让学生从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同时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中学会分析数据,合理决策。
在三下教参的教学建议中提到了“统计数据解读能力”——是指识别、理解、揭示统计数据内涵,并作出统计分析、判断、和选择路径的能力。或者说针对统计数据,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能力。而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学习的内容是只有一个例题,首先提出活动任务是“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需要进行调查,获取数据;接着让学生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单式统计表)来呈现数据,讨论两个统计表的共同点,发现还有更简洁的形式——合成一个表,形成复式统计表;最后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表中包含的信息内涵更丰富,可直接看出男、女每一项活动喜欢的人数,更便于比较;并可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分析问题。
针对这一能力的教学,教材中设计了“你对调查结果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等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但反映了学生数据收集、记录和整理的能力,而且考虑了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理解程度。鼓励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读出数据背后的“信息”,逐步达到基于数据又跳出数据,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解读能力。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判断、预测或决策,从而体会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这就是数据分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