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阳春四月,花红柳绿的时节。万物复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又一次迎来了学习成长的机会,吴正宪老师团队关于“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进行培训交流。在这次培训当中,我受益匪浅,专家老师们全方位的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关注到知识与知识之间前后、纵横的联系,利用有效的迁移,促进学习真正发生。下面是我在这次培训学习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分享如下:
一、操作体验是核心,循序渐进养数感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数来源于数”,“数”其实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看似很简单,其实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其真实含义,要想让学生理解数的本质,就要通过数数等操作活动,化抽象为直观,理解生活中数的意义,感悟数与数、数与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数感。
吕老师以《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为例,向大家展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承重墙,打通知识间的隔断墙。首先,吕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100以内的数,设计了大量的操作环节,如数生活中的本子,数,铅笔,积木等,通过多种生活情境感知数的意义。并且在数数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一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感。
另外,吕老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几个问题也很有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比如“一颗珠子能表示100吗”,帮助学生感受珠子所在的位置不同,代表的大小也不同,体会位置思想。之后吕老师又抛出“39到40与99到100都是满十进一,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加深了学生对连续十进关系的体验,感受由小群计数到大群计数都是满十进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十进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体会按群计数的方便,也能理解生活中的很多物品为什么都是成捆成箱的装的。从生活引入,再回归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二、给核心概念以核心地位
数的产生,是从整数到分数再到小数的,我们的课程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可是在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却把小数的意义放在了前面,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张老师的分析,才明白原来小数的意义是比分数的意义更好理解,因为小数也是符合十进制原则的,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对整数的理解迁移到小数的意义理解。
张老师还提到,在小数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建立起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的联系,理解数的概念的实际含义。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从量到数的抽象转变。如何更好的把握教学的尺度,突破学生对小数单位的理解,沟通小数与整数、分数的联系,张政和王硕老师就《小数的意义》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学情,他们提前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小数的初步认识基本都能精准的把握,但是从有单位的量到抽象的数,学生就不太理解了。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课堂中老师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0.6,在画、分的过程中突破从量到数的难点。借助直观模型感受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含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这次培训中还有刘老师说课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通过大量的模型让学生充分认识单位“1”,理解单位“1”,明白这个“1”的特殊性,它不光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看到一个分数,你能想到什么?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不断将学生新的认识和感悟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中,从而不断丰富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使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由表及里,深化感念。
通过本次培训,我深刻的体会到把握核心,才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深入了解学情,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操作活动,开放性、创设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再次感谢讲课的专家老师们,今后会不断学习,努力成长,愿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