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度量本质,培养度量意识
姜志娟发起了2020-05-17
0
回复
10
浏览

    五月,携一缕浅夏的芬芳,带着和煦的微风悄然走来,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数学人也如期迎来了又一次的学习之旅。跟随吴正宪老师团队的步伐,我们的探究学习从“数与代数”领域跨向了“图形与几何”的领域。这一领域的内容贯穿小学数学的整个阶段,包含了四个模块: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以及图形与位置。这次培训就是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为主题的交流学习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关于“度量”,我有了新的认识,也更清晰的认识到培养学生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图形的测量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具体包含了三个大单元的内容:线、平面和立体,每个大单元下又囊括了不同的小单元。比如平面的测量,其中涉及到的就有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还有一些规则图形面积的测量等等。在教学度量知识的时候,虽然度量的对象不同,但是度量的核心都是单位。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们通常是直接告知学生度量的单位。比如长度单位,我们会直接告诉学生有毫米、厘米、分米、米等,然后让学生拿着我们老师告知的单位去进行测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虽能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却失去了对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学生只能成为测量的操作工,而非创作者。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把握好度量的本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单位对于度量的价值及重要性。

   图形的测量,不是简单的对公式的掌握,而是让学生感受到公式推导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所有物体的测量,无论是一维、二维还是三维空间的测量,都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单位。人们设计度量单位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度量,在教学时就可以从生活常识出发来设计单位,再过渡到标准的度量单位,让学生感悟到世界上所有的标准都是人为制定的。要敢于针对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标准,敢于对自己制定标准的好坏进行判断。

   单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体会和认识应当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它的实际意义。听闫静老师说课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感触颇深。她们在教学《长方体体积》一课时,通过大气球变小气球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体积的不同。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估一估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对体积进行初步的量化,但是估的值是模糊的,不准确的,要想准确的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需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单位。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单位对于度量的重要性,体会到度量的本质,其实就是单位个数的累加。

  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五组老师对三角形、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进行了单元教学说课研究,条例清晰,切合实际。他们在设计教学时,都提到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首先要有度量的自觉性,只有有了度量的意识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由点成链再成群,才能把书越学越薄。

   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度量的自觉性呢?吴老师在点评环节提到她讲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在教学中她没有给学生任何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暗示性,比如探究前先把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底、高都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老师搭好的框架下进行目的较为明确的探究,这其实是之前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讲这一课时用到的方法。但是吴老师并没有这样设计,她仅仅是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探究中就会不自觉的想到要用单位去度量面积,最终发现高和底与面积的关系。吴老师把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贯彻始终,体现了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

    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掌握,只能让学生解决特定的问题,可是当学生有了度量的意识时,无论学生遇到的物体是否规则,是否是他们学过的,他们都能找到一个标准去进行测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的培训,对我来说都是一场教学的洗礼,让我的教学之路芬芳四溢,感谢吴老师团队的精彩分享。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