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我们参加了“千课万人在线”直播——由北京教育研究院的吴正宪老师分享的《统计教学重在培育数据分析观念》。吴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并从收集数据来源于调查研究、整理数据重在分类与图表、分析数据依据趋势与规律、判断预测根据结果与关系这四个关键方面给我们进行了阐述。结合现在我教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现将我的理解分享如下。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是《数据收集整理》,课时安排为3课时。但是因为疫情原因,我们调整到网课后几周开始讲。这一部分内容学习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统计”单元接触过非正式的统计表(没有表头等)。而二年级下册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正式的统计表。两者的区别是一下内容重点在分类,二下内容依靠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学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并在一下分类的基础上学会用写正字法记录数据,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例1设置了开学初订校服选颜色的情境,让学生从四种颜色中选哪种颜色合适,引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例2是从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学校的讲故事大赛。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因为疫情,学生们都在家上课,不能外出,进行全班调查也很不方便,而且是整个年级由一个老师在一起上课,所以不能像在学校教室一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无法举手表决,虽然我们采用在互动栏里回复信息的形式进行统计,但当时的课堂上也不能统计出全年级的举手表决人数情况等等,当时经过教研我们采用了的互动栏回复信息的形式,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等同于举手表决,但是数据仍然在当时上课过程中无法准确显现,所以我们仍采用了例题中的数据,这一点现在想来不是很妥当,有类似数据造假嫌疑,因为当时上课是几百人,最后表格呈现几十人。这种调查的过程让学生参与于表层中,没有让学生深入进去,这一点对当时的上课也是一种挑战。另外,在处理这一单元练习题时,因为不方便调查,比如调查出本班同学喜欢课外小组(课本练习一第1题)、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季节(第2题)、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第6题)等,学生的参与都没有,我们直接告诉了学生一些数据,来让学生进行分析与判断。这些与课标中要求的“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差距很大。而且吴老师给我们的建议中所说的“要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提升分析观念”我们也做的不够。在吴老师给我们的建议中的第二条“鼓励儿童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方法”,这一点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也不是很好掌握。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讲述这一部分内容,让我们都感觉很艰难。听了吴老师的讲座,我们明白了,该坚持的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的,要想办法去让学生能够参与、体会的,比如是否可以借助一些预习单中提前设计,让学生选一选,或者通过钉钉里面的问卷等形式进行统计尝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