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核心概念,发展应用意识---听《统计教学重在培育“数据分析观念”》有感(田苗苗)
宋慧贞发起了2020-06-26
0
回复
4
浏览

       4月13日,借助“千课万人”微信公众号平台,我们再一次有幸和吴正宪老师在线上相遇,每一次相遇都是时光飞逝,依依不舍。90分钟的分享,依然忍不住一次次回放补充笔记。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之一,统计则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而数据分析又是统计的核心。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吴老师的讲座,我对统计这部分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具体情境中整理数据。
        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学生将学习分类的方法,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开始。在此基础上,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为正式学习统计图表或统计量做准备。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例如,在“给这些扣子分类”的课标案例中,学生经历了对“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扣眼数量不同”的扣子的分类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着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如何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对象的本质、如何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学生经过实验探索的过程,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加深对分类思想与分类方法的理解。

       二、作图比较中描述数据。
      在第二学段的,学生将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等常见的统计图,并且能用它们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吴老师提出三点:一会识图,即理解图中数据承载的信息,明白数据的背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数据出现时我们需要做什么等。二会作图,在这里并不是一步一步的教学生画图,而是适时给出“半成品”,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让别人看的更明白,进而不断完善。其实,作图的过程就是提高技能的过程。三会表达,即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图来表达。三种统计图都可以直观的表达数据,条形统计图有利于直观的表达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有利于表达数量增减变化即数据发展趋势,扇形统计图有利于表达数量所占的比例即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三、任务驱动中分析数据
      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去。怎样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呢?具体真实的任务驱动是最好的媒介,能激发学生产生调查研究的需求。在大任务“派谁去发点球”中,细化为寻找数据支持、寻求判断依据、再次寻求新的判断依据、在变化和趋势中获得数据分析观念水平的提升4个子任务,感悟到统计学对结果的判断标准是“好坏”,而不是“对错”。统计教学不是数据结果或答案的对错,而是关注对收集数据过程与结果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分析,重在培育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趋势和关系作为分析数据的两个维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在教学《扇形统计图》第二课时合理选择统计图中,根据不同的数据对比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其中“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变化。我们知道,折线统计图更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一样可以看出趋势,这些学生的理解相对于标准答案是错的,可相对于题目要求又是对的。所以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好与不好”,没有“对与错”之分。
      新冠肺炎这场疫情“大考”,不仅仅是对于国家而言,也是对我们数学教师的“大考”,每天不同地区的疫情统计数据,来自生活的这么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我们怎样合理运用?我想,在把握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人文素养,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数学课充满“人情味儿”。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