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的核心,可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分析观念应该是每个社会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联想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如在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拍脑袋做决定,营造积极踊跃的课堂假象,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学生对数据的认识不清晰,不会或不能依据数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吴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在具体情景中,培育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我想这是我所欠缺的,老师的头脑中缺乏让统计与生活联系融合的情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枯燥的数学知识层面,违背了数学知识是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本质。可从生活中学生记录换乳牙的时间,每年的身高体重,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等,帮助学生感知,数据分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拍脑袋做决定不靠谱,要学会用数据说话,进而激发学生收集数据的自觉性。
能够自觉收集数据,在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读懂数据承载的信息,根据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再根据数据模型做出判断。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善,日常的教学往往给予学生的是半成品,我们要避免全部放手对学生来说太难这样的想法,学生动手自己创造的过程,是思维进阶的过程,也促进学生在反思质疑中不断完善,学会用合适的方法收集,用合适的单位去表达。在此过程中,其实我也是把注重对学生知识性培养逐步转化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大部分学生是具备分析数据能力的,但他们更关注数据分析结果的对错,我想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数据分析结果的态度:我们的需求不同,分析的角度就会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要学会接纳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结果,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经过程。
我们平常的教学让数据分析停留在课本,停留在想象,缺乏真实任务驱动的学习,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的。我们要善于提供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大任务,再让学生在大任务的驱动下,细化成小任务,儿童在解决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数据,关注趋势,合理决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据的力量。进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通过此次学习,我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行,努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