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林初盛,成长如期(黄丹丹)
宋慧贞发起了2020-06-26
0
回复
4
浏览

     抗击疫情,开学延期,成长如期。在宋校长的引领下,五天的网络培训,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数学教学的解读,冲击着我的教学观,令我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材分析,理清联系。
      卢声怡老师说教材分析是教研活动中难做的事,但又是期初必做的事。但通读教材,学会教材分析,应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除了通读12本教材外,将如何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呢?张洪叶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教材分析的方法和路径:第一步,先把这一册的书目录上的内容,按数学的四大领域进行重新划分,自制目录;第二步,站在小学12册数学知识的视角,将这一领域的内容从整体编排及地位,具体内容及特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建议与思考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三步,站在本单元知识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和寻找每课时知识间的联系;第四步,具体到一节课的设计中,展开深入的思考。这也就是曾国藩先生说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方面的明线,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暗线,才能准确到位而不越位。不仅老师自己要理清知识间的联系,王永春老师提出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复习与关联,不仅是一单元结束要去复习和关联,每节课的开始、中间、结束都要进行尽可能多的复习与关联。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同化或者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王老师还举了一年级学生上学期都开始训练做思维导图的例子,学期结束很多孩子都能有自己做思维导图的方式了,我深受启发,自己今年也教一年级,总担心孩子们年龄太小,能力不足,没有尝试过训练同学们设计思维导图,总是自己进行单元复习时,简单一扫而过,从这学期开始,我也会注重学生简单思维导图的训练,以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二、紧抓数学本质,让思维走向深刻。
      数学本质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把握数学思想,感悟数学特有的思考方式,追求数学精神。刘克臣老师说一位学生在老师讲完三角形稳定性后,说“红领巾一揉就装进口袋了”,这其实是老师没有让孩子探究出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其实就是其形状的唯一性。我觉得平国强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设计就很好得突出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先让生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再进行深入探究,用多根小棒亲自摆一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最后再次验证,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上加一根小棒,形状就唯一了,在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刻。王永春老师说,虽然一年级知识简单,数学老师要从简单的知识中挖掘出数学的本质,如,《10的认识》,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把10根捆起来? 10与9比,除了比9大1,还有什么本质不同?9比8大1是量变,10比9大是质变,在追问中,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在讲座中史宁中教授对数的运算的建议是:应淡化运算熟练程度的要求,重视学生是否理解运算的道理,是否准确得出运算结果。恰好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立刻就意识到今天讲的《两位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中的问题了,也讲了算理,但不深刻,把大量时间用在如何快速计算上,让学生记速算秘诀,两位数加一位数,十位上的数不变,个位上的数相加。作业中,有一些学生个位上的数没变,加到十位上了,记混淆了,是啊,特别是在新授课,我却急于追求速度,轻视了孩子们对算理得理解,没有很好地沟通算法和算理之间的联系,致使部分学生盲目接受运算结果。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给学生留下生命的刻痕,引领学生走向数学本质。

      三、整体把握,合理创新。
      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同时,基于教材但不必拘泥于教材,进行创新。比如,像卢声怡老师鼓励可以尝试按四大领域划分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刘善娜老师对此有不同见解,这样看似知识很连贯,但她认为这样会造成材料的干扰,学习材料性质越相似,抑制越严重,教材把四大领域的内容穿插,有助于学生消化前面学的知识,但她也是一位善于创新的智慧老师,为了不让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互相干扰,她大胆尝试把乘法分配律放到这一单元的最后面,并且放大了来学,她反馈效果不错。另外,她和团队设计的探究性作业,我很欣赏,从作业的层面促进学生知识再生长,“你听过交换律吗?如果现在有低年级的下朋友想学习交换律,你会怎么教他呢你可以画一画,写一写,讲故事?”孩子的作业真的让我们惊叹,不同的单元,根据知识特点,还会设计不同类型的探究作业,一份份数学作业新奇又有趣,面对这样的作业,孩子们会有很多东西要想要画要表达,其中自然会有深入的思考,枯燥的数学题,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我想一定有学生追着要作业吧!要想像她那样进行创新,看起来并不容易,必将付出很多,但“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易难矣。”
      教育是一门艺术,成长是美妙的旅程,五天的培训学习到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成长还将继续,不断丰富自己,以有足够的能力,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