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的线上学习告一段落,各位名师的思想、理论指导扑面而来,知识密度非常大。的确需要我们好好的消化吸收一段时间。五天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
一、解读教材沟通联系。
1、沟通联系。就本单元知识和本册以及小学阶段各册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对比关联,找准教学的脉络,从中发现学情,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同时关注后续内容,也就是当前所学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为后续学习作一个什么样的准备。以平国强老师讲座中的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对四则运算和运算这部分内容而言,教者不仅要关注如何突破重难点,更要有整体认识即这部分内容时整数技术方法规则(技能)的学习终结并提出以后的目标。要追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前期积累已完成,后续更多是薄发。再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的内容。我在备课时就只关注了小数相关的前情,没有把小数和整数进行一个关联,可见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一个分一个合在其产生的机制上对整数和小数做了本质的区分和联系。在以后教学中要将数与代数中的相关内容作一个统一的勾联,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各部分的深入理解。
2、深挖教材。找出课本与学生固有知识生活经验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比如孙凤武老师举的借助生活中的例子讲解百分数,软件安装进度条来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男生女生人数来体现一个量和另一个量的关系。并通过对比情境突破了什么情况下能超过百分之百。再比如平国强老师举的如何突破三角形的高的例子。借助一个门高的情境,让学生把三角形运到门内。让学生调动自身经验去判断,而不单是简单记忆。由于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有效突破了三角形的高这一难点。这节课我以前也曾经设计过突破点,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测量身高这一情境,测一测三角形的高。今天听了平老师的例子,相比之下,平老师的情境趣味性和复杂性更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会进一步被调动起来。可见深挖教材是个见功力的事,需要不断钻研思考。
二、创新教学课堂,感受别样数学之美。
1.数学联系生活,渗透数学美。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数学就是枯燥艰深的代名词,很多人想到数学就头疼。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是学生学习数学旅程的第一个引路人,我们该呈现给学生数学的哪一方面呢?我想肯定不是一上来就把大家吓住,而是呈现数学理性之美的一面。要做到这一点刘克臣和刘善娜两位老师为我们指明了两个方向:(1)课程联系生活,理性与趣味结合。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本身的秩序美,更多的是生活中的数学美。因此老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把学生的生活感受以及相关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为备课时必须要考虑的内容,让学生的感性经验带动理性思考。我们教数学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教成数学家,关键是让学生真心的感受数学的魅力,能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关系,同时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我们学校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展了“数学好玩”相关课题,积累了很多经典的课例。并在各年级中开展不同的数学游戏,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从而让学生有机会感受数学的另一方面。
2.改变作业形式,提升学生思维。
传统数学教学,作业占比很大。但往往会出现重复机械作业,对学生思维提升作用并不大。刘善娜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探究性作业让人眼前一亮。首先形式上学生更喜欢,孩子们面对题目,每个人都有话说,而且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有创意的完成作业,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而对于老师而言,这样的作业更能看出学生的思维深度,对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生深度有重要作用。但探究性作业也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准确把握相关内容的核心,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同时还要兼顾趣味和思维深度。为此,我特意买了刘善娜老师的《这样的数学有意思》,希望得到一点启发。
通过这次线上的学习,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宝贵的经验方法还要经过自己的反思尝试才能落地生根。但我相信为了学生,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