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老子在道德经里如是说,在数学教学中,这种“简”体现在哪里呢?徐长青老师的简约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简约教学它是在追求朴素的返璞归真,以真实的呈现突出教育的核心目标,从而达到正本清源的愿景,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思想,提倡化繁为简,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也即数学上的“简”要回归数学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引领高阶思维,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思维的最深处。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做到“简约”呢?我特意的查阅了徐长青老师总结的“四步、五疑、七个简”,其中每步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都非常清晰,另外徐老师还给我们总结了简约教学三原则:教学内容要约取,教学方法要博比喻,教学过程要简构,简约三原则言简意赅的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案例的分析更是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面我简单的谈谈自己研修之后的几点理解和体会:
一、先博观而后约取
简约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博观”而后才能约取。“为学之道,从广博出发,继而精深,最终归于简约,”简约是一种能力、一种内涵,要想拥有简约这种能力,教师就应首先做到“博观”。由于疫情原因我们都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采用了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进行直播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每次我都会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可是每节课上课都会超出我的理想时间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我一方面担心学生见到的题型不够,另一方面还担心学生的视力问题,两难的抉择摆在我面前,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时候会删减去一些简单的题,把变式题或综合性较强的题留下,这两天反复回顾徐老师的讲座内容,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教师应该“博观众题”,博观是约取的前提,这也如我们看过的书和这几天名家老师给我们进行的培训,我们渐渐就会发现,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几位老师都强调对待错误要“rong”,都提到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核心概念贯穿数学知识的线等等。而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博观了,才能从中抽取精华部分,才能直指教学最终目标,学生才不至于整天一道题一道题去做而没有质的提高。这也让我想起我校宋慧贞校长所说的,学生不去题海战术的前提是教师要进行题海战术,反思这些话都是在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先博观而后才能约取,在众题中找到数学问题的本质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择其精要而取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最深处,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如大树的根和杆一样支撑起整个大树,使得其枝繁叶茂。
二、教学过程从“记忆性重复”走向“理解性生成”
“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在计算教学中,我们经常说重视算法更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在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要重视推导过程,确实就像爱因斯坦说的“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剩下的才是重要的。这些思想我也一直追寻着,但有时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比如:我从来不敢跟学生直接提记忆,而是在前面加上一个限定“理解性记忆”。当徐长青老师提到“但前提是记忆”这句话时,它让我再次陷入思考:其实,这与爱因斯坦的说法并不矛盾,徐老师提出这句话再次告诉我们要夯实基础概念的记忆,记得我问一位学生,你怎么能够这么快速的解决这么复杂的一道求长方体的体积的问题呢?他说:体积的计算,以及侧面积的计算我都很熟悉,拿来就能用,所以在分析出他们关系之后我就很快的计算出来了。有些学生在问题解决不出来不是其他原因,就是在调用大脑里的某个知识时,这个知识不存在,以至于后边出现断层现象,特别是数学教学,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的,更需要我们夯实基础知识,现代教学在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记忆性重复要有,但是不能停留在此,教学过程是从“记忆性重复”走向“理解性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博喻”,用不同的客体去让学生体验、经历,从中去感悟本体的特质和规律,逐渐的从记忆性的重复走向理解性的生成,走向学生思维的深处。
三、教学活动从“外感”走向“内觉”
简约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内觉”,内觉就类似于“悟”,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从外部的代入感、获得感、成就感等走向内部的觉。徐长青老师把内部的觉分为三个层次:直觉、知觉、智觉。这是我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我只是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或者更进一步只是重视学生逻辑推理中因为所以这层推理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批判、审辩、反思……等智觉得培养和引导。这才是学生要达到的思维深度。
徐长青老师的培训,给了我很多新观点、新的角度去看课堂教学,也让我有了很多更深入的思考,简约教学之美是我们追求的,但简约教学的实现更需要教师的智慧,这就需要我们在获得知觉的前提下,不断的实践、积累,领悟,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