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在这个国内疫情好转、国外疫情弥漫的特殊时期,通过网络,聆听了徐长青老师《引领高阶思维靶向,引动深度学习发生》的讲座。徐老师依然是幽默不失深度,简约不失简单。
徐老师在讲座的开始指出: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数学,要知道数学是集工具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它的唯美在于思维的律动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徐老师指出我们要通过高阶思维,开启学生的深度学习。接着,徐老师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简约教育下,怎样通过深度学习,帮助教师和学生行至五个走向。
一、师生关系:从“容”走向“融”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需要做到三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学生的不同,纵容学生的奇特。当听到三容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能够做到如此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种种原因,如时间关系、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等,我们往往更多的是采用忽略、忽视的方式,很少能够做到宽容和包容,更提不到纵容。总是担心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耽误到了整个教学的进度,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所以,如果能够做到三容,已经很不容易,然而,徐老师却提出了作为优秀教师,仅仅做到“容”还不够,还需要做到“融”。
徐老师认为好的教学应该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师生生命的对成状态,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是学生,也不是教师,而是师生复合体。是啊,只有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和学生共同成长,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习效率,才可以帮助学生自觉、自愿的加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教学过程:从“记忆性重复”走向“理解性生成”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讲授式到合作式,正是课堂教学过程从记忆性重复到理解性生成的一个变化。
徐老师指出:深度学习应该是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的过程,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忘却,前提是记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记忆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一些基本概念,计算的一些基本法则,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首先需要识记,在识记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也就出现了理解性的生成。例如教学“枚举”、“归纳”策略时,教师不贴标签,避免学生出现仅仅记忆,但是忘却理解的情况。而是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猜一猜、试一试、验一验、想一想的活动,在活动中得出枚举、归纳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三、小组合作:从“地缘”走向“知源”
徐老师指出:小组合作时,一般都根据座位相近的原则,让相邻的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但是,仅仅有了地缘远远不够,学生不会因为坐的距离近,就能够有效的开展小组学习活动。要想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效,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知源的目标,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小组合作中。
徐老师举了一个典型案例——《统计》,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让学生统计大桥上的车流量,结果学生发现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这个任务,于是出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需求;第二次活动,让学生分小组继续自主统计大桥上的车流量,结果学生发现虽然是四人小组合作,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分工,所以依然完不成统计任务;第三次活动,让学生先想一想,要完成统计,小组内应该怎么分工,分工后再进行统计。经历了三次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理解了小组合作时需要进行分工,然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中,虽然也经常进行小组合作,但是,更多的是教师直接规定小组合作任务,明确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其实仅仅是被动的跟着教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如果,在设计小组合作时,能够多想一步,能够创设出学生自己发现需要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得出任务分工,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应该会更有效。
四、师生关系:从“知”走向“识”
关于师生关系,徐老师提出:深度学习应当崇尚简单,拒绝肤浅,要为学生留下生命的刻痕。一个好的教学活动,不是培养知道分子,而是知识分子。
知道和知识,一字之差,反应出的教学理念却有着天差之别。想起来曾经讲过的一节课三年级的《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作为一节计算课,可以根据计算法则,教师示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知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但是,从知识的角度看,更多的应该是教给学生计算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能不能那样算?
于是,点子图就成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模型,可以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再用算式表示出自己的想法。于是,这样的计算是正确的,那样的计算也是正确的,这些计算方法,都能够从点子图上找到对应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发现简便的计算法则,学生不仅知道结论,经过了探寻结论的过程,还知道了结论得到的原因。
从知到识,说明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课本表面呈现的知识点,更要深挖其数学本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更要懂得其背后的道理,以知识为载体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和最终的归宿。
五、教师价值:以师“顿”促生“敏”
徐老师提出:教师应在关注敏感力的同时,更应关注钝感力的发生,钝感力背后有着比敏感力更多而深邃的价值。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的普及,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快速理解学生意图,准确进行评价。但是,徐老师却提出了教师需要多“顿”,原因何在呢?
徐老师举了一个案例——《重叠问题》,当一个重复的学生不知道站在哪里时,教师不仅没有给出提示,反而走到了教室的后面,把问题全部丢给了学生。学生在短暂的不知所措后,立马开始了自救,很快想到了巧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教师只有学会“顿”,才能促成学生的“敏”。课堂上,我们真的应该多去“顿一顿”,也要多去“等一等”,千万不要成为学生眼中的答案。
一个半小时的学习,短暂但是充实,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仅凭一个讲座的培训,自然远远不够,更多的是需要培训结束后的自我消化,以及在自己课堂上的经常尝试。就像张齐华老师提到的:真正的学习,是行为上的改变,所以必须知道做到。为了这个知道做到,我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