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差错中的反思(吴佳玉)
宋慧贞发起了2020-06-26
0
回复
4
浏览

      聆听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化错养正,立德树人》感触颇深。化错的思想近几天一直不绝于耳,萦绕共鸣。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教学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挑战。

      从容到融再到荣犹如三部曲,相互交织,却又阶梯化层层递进,阐释了怎样化错养正。

      教师要在宽容、包容的心态下,巧用一双慧眼去看错,发现错误之于课堂的价值。有价值的错,顺其自然,让它发生。此时,教师顺势推波助澜,学生探明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导向正确的结果。学生自己辨错、析错、化错的过程,其实就引发了深度学习,是一种亲历性的真实的学习过程。

小括号见证创造性“发明”——错误的价值。

       在认识小括号之前,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想出一个办法先算2+3吗?”这个时候,学生的思路如涛涛江水袭来,积极性颇高。加框框、画圈圈、画波浪线,添括号等等,学生出现了很多的方法来对2+3进行“标注”,此刻,师与生一同见证小括号在课堂的诞生。除小括号以外的其他“标注”,其实都富含着学生极具个性的想法。学生经历了这个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有了属于自己的“发明”,有了成就感。严格数学意义上来讲,除小括号以外的其他标注形式都是错的,但从知识形成的历程来看,这是孩子们必然会经历的,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发现的背后,有着孩子自主的、大胆的、真实而又独特的建构。当然,这同样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试想,如果学生未经历这个探索的过程,抑或是出现非小括号想法时就被老师直接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禁锢,就不会有属于自己的“小发明”。教师无形中给学生捆绑了一个枷锁,束缚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养成了只说对的,错的不说,模棱两可的也不说,这种不说渐渐退化成了不想,慢慢的,思考停滞了,不会有问题了,没有自己新颖的想法了。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又何来创造可言呢。

从“庹”中来化错——(错)随机融入(师)顺势而为(生)亲历化错。

       在实际生活中,儿童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人们把展开双臂后两手之间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叫做庹。在学习统一长度单位时,课堂上一学生说用一庹量课桌的长度。可用“一庹”能较直观地描述出课桌的长度吗?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其实是有自己想法的,且结合了刚学习的“庹”,这里出现了迁移学习,但这次迁移阻碍了认知,导致了认知偏差。遇到了由负迁移自然生成、随机融入的差错,教师可以顺水推舟,顺势而为,让学生自己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错误地转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化解错误。此时,顺势让学生用“庹”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课桌连一“庹”都不到,用“庹”去量,更量不出来了。在用实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所选实物的长度要小于所测物体的长度。这个过程,学生自己通过动手量一量,自己去发现,更会深有感触。

      华应龙曾说:错了,并不是最终的定论。只要再添一点点热情,再添一点点好奇,再添一点点信心,再坚持思考一下,也许就会点亮人生,可谓‘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