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简约 期待美好 (金燕)
宋慧贞发起了2020-06-26
0
回复
4
浏览

      教育关乎儿童的未来,教研关乎教师的发展。开学在即,疫情防控仍在继续,在延期开学期间,在宋慧贞名师工作室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在各自的家中通过网络平台,认真学习徐长青老师的“引领高阶思维靶向 引动深度学习发生”讲座。

      一直以来,徐老师在我的心里都是高不可攀的,他妙语连珠的语言,快板般的语速,夸张的肢体语言……都让我望尘莫及。这次讲座又会带来些什么呢?带着期盼,吃过晚饭,我独自一人坐在书房,打开电脑,泡上一杯清茶,独享这精神大餐。

     本次讲座徐长青老师借助五个教学案例帮我们一起重新认识数学,从起点看教育,利于本源的审视,实现追求人本的高效教学。它是徐老师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折射,它是“简约而不简单”的生动诠释。

      徐老师认为:“好的教学应该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师生生命的对成状态。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师生复合体”;乍一听我还以为徐老师说错了,课标不是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仔细又想徐老师说的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复合体,感觉更恰当些。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试想没有老师或学生的活动,就像一个人在打球,缺少了你来我往的交流,哪来的进步与成长?

      徐老师指出:“好的教学应在关注学生的差异中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学生受家庭、学习习惯的影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目标不是缩小差异,而是要利用差异,好学生的思路可以借鉴,学困生的错误也是很好地学习资源,我们要利用好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好的教学应在关注敏感力的同时更应关注钝感力的发生。钝感力背后有着比敏感力更多而深遂的价值。记得我有幸聆听了徐老师的《重复》一课,说来惭愧,跟着徐老师的节奏,整堂课下来,本该详尽的听课笔记上,竟然空无一字。每个环节,看似随意,其实都渗透着心意的设计;当学生不知道那个既应该在蓝圈里又该在红圈里的孩子怎么站时,大家都把困惑的眼光投向了徐老师,可徐老师却站在了学生身后,表露出也不知道怎么办的表情,学生只好再想办法。突然一个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圈重叠一部分,此时感到了数学的教学真谛;回想自己的课堂,总害怕学生听不懂、听不会,一节课喋喋不休,抢着和学生说。通过今天的讲座,使我再次感受到好的教学应当崇尚简单拒绝肤浅,为学生留下生命的刻痕。

       通过今天的讲座,使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简约教学的意义,认识简约之美,简约是一种规律,是一种回归和沉淀,简约是数学教师教学中的一种思考方法,简约更应该成为一种数学教与学的基本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返璞归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努力的构建简约课堂,追求简约之美。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