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三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本周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网络培训,授课老师都是小学数学界的大咖,为我们提供数学前沿的知识汲养,滋润着我们尽快成长。这次培训的频次很密集,也让我走出了舒适区,我想只有保持对知识的渴望,才能与时代同步。培训的课程既有宏观的对未来小学数学本质理论讲授,也有微观的课程整合与教材重难点分析,让我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一次次地冲击和震撼,留下众多值得回味与思考的话题。
一、教材分析难中做 知识联系浅鉴深
谈到分析教材,老师们一定会想到,它是备好课、上好课、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关键。具体应该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进行,还是基于学生认知进行?王永春教授以现行教科书存在的问题谈起,给我很大启发。他说我们的教学对数学本质体现不够。概念、命题、结构、思想方法、数学核心素养有待加强。四基重视程度不均衡,计算重算法轻算理,对概念、命题、结构、思想方法编排不突出,概念、命题之间缺少关系,关联,结构化,解决问题方面发现问题体现不够。这就导致为什么上课听懂了,作业不会了。作业会做了,考试又不会了。100份的含金量是多少?如何学习数学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要体现数学本质,把教育价值归结到小学数学的本质、价值上。学生怎么获得数学本质才是可持续发展、终身受益?这些都是教材分析要考虑的要素,有了这样的分析,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
卢声怡老师和以张洪叶老师分别以二年级、三年教材为例,给我们提供分析的方法。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找准联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单元知识与课程内容进行关联,加强对算理的理解,重视计算练习的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借助迁移、直观模型理解含义,整体把握教学到位而不越位。
二、创新求变,承前启后
课程改革一致鞭策着我们,让老师们时刻保持发展创新的动力,不管是赛课也好教研也罢,创新都会融入课程的各个环节,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以教学过程为依托的综合运用。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经验,又要关注热点提升素养。
孙凤武老师和刘善娜老师就给我们分享了不一样的创新课例,使我印象深刻。孙凤武老师以圆的周长和面积进行融合,出示九章算术中记载圆面积的方法: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以此进行探究,从分割法开始,分成尽可能多得三角形,组成长方形,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很熟悉,根据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长方形=长×宽→S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引发我们进行成就一节好课的思考,需要老师研究教材,合理设计。关注联系,合理利用。关注基础,灵活拓展。关注热点,合理创新。
刘善娜老师从作业的层面带动学生知识再生长,设计改错,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发现差错,询问孩子为什么错,错在哪?以对话的形式,出示一题多解的方法,并鼓励孩子模仿续写。提出:买门票,订酒店为什么都是租船问题?让孩子像学习语文一样分析中心思想。她还会根据知识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探究作业,孩子们也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深入研究知识,产生超越老师想象的变化。
三、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习能动性
刘克臣老师引领我们感受数学之美,建议老师想办法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针对“理性面对数学教育的位置”“6和28不就是枯燥的数吗?”“理性认识决定行为”“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等主题,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与交流。把深奥的数学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展现在老师们眼前,令老师们受益匪浅。刘老师深入浅出的剖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从中让老师们看到数学是工具。明确的教育价值追求,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同时,感性是理性的基础。我们要想办法让枯燥变得有趣,让抽象变得直观。通过刘老师的引领与启发,老师们认识到,理性的教学行为源于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不能把学生学习的路画上句号。
我将依托这次培训中收获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例,继续把心用在教学实践上,把脚踏在自己的学科未来走向上,把眼睛盯在学生持续发展的规律上,做一位行者,躬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