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名师风范,品教学深度——全国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公开课研修反思(张丽亚)
宋慧贞发起了2020-06-26
0
回复
4
浏览

       疫情渐褪,春暖花开,带着这样的好心情,2020年3月23日—2020年3月28日,我们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全国数学网络教研公开课。每天上完自己的直播课,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下午可以隔空瞻仰专家老师们的风范,细细品味名家们对教育教学的深度思考……五天下来满载而归。学贵有师,我兴庆有这么多名师指路,学贵在悟,在五天的研修中,我用力思考着……

       一、教学要把握整体,沟通联系。

    “人工智能时代,小学数学的本质价值是什么?”王永春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不要只盯着学生的现在,更要把学生的发展看成一个整体,教学的出发点要考虑学生未来需要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五天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们在解读教材时的做法,他们都是把整个小学阶段看成一个整体,把学生人生整个发展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联系,并透彻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有效教学,如:张红叶老师在对三年级下册重难点进行分析时,总是能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整体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到位而不越位,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张红叶老师心中不但装着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三年级的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而且还有四年级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之外还有算法和算理之间的联系也分析的特别透彻。即使是解决问题,张老师也把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看成整体,注重沟通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不但注重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心中既有树木又见森林,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二、教学要聚焦本质问题,关注思维深度。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学会,落脚点是会学,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教学要指向最本质的内容,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五天下来,十位老师的讲座无不关注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无不关注学生的深度思考。

      从问题的提出到活动的设计到课后作业的布置,我们都能看出他们的用心,如孙凤武老师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问的“适用于所有的分数吗?“乘除可以,加减可以吗?”,如刘克臣老师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设计的活动:分别给学生三根一样长的小棒和四根一样长的小棒,让学生拼搭并思考:可以围成几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再如刘善娜老师在学完乘法分配律后的作业:让学生从香蕉图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不同颜色圈出(5+12)×3是怎么数香蕉根数的,5×3+12×3又是如何数的,都是关注最本质的问题,指向学生的深度思维。这些实例也在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关注学生是否会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等知识层面转到在教学中要聚焦最核心的问题,关注学生深层的思维。

       三、教师要换“位”思考,有容“生”之心。

      从华应龙老师的三“rong”,到徐长青老师的“三容”,再到最后一节讲座中叶鸿琳老师留给我们的“教师要学会浪费时间”,让我再次深刻体会到教育是慢一项慢的艺术,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尊重差异,有“容”生之心。

这几天的讲座让我过足了学生瘾,可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问题,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位置”来思考教学时学生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换位思考”是这几天萦绕在我脑海中一直抹不去的一个词,在听讲座时崇拜老师们的知识渊博,见解深刻,但是在讲到我不太熟悉的二年级和三年级教学内容时,我多么希望老师能慢下来,给我时间去想一会儿,在我第一次听到徐长青老师讲“四步、五疑、七个简”时我多么希望老师能给我举个例子解释一下,停下疾走的脚步让我查查什么含义,等等我,并宽容我的无知,给我时间去学习,我相信学生也需要这样的老师。

         五天的学习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止步……,让我们带着思考去实践,继续前行在教育的路上。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