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有幸听了吴正宪老师关于“统计数学重在培育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讲解,自己感受颇深。
结合自己的教学,也知道统计的核心是数据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上往往会让孩子们抓住统计的“重点”,会看图,会做题,会判断对与错。这样学习统计,忽略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统计过程,没有给学生体验完整统计过程的机会,学生很难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启发学生在脑海中有这些想法?什么是统计?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统计?用哪种方法记录数据?统计数据的背后又有哪些隐含信息?如果学生是带着这些想法来学习统计,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活动,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统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知识了,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培育学生的“自觉”意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培育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有时可能会直接给出。其实儿童都具有强大好奇心的,教师只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给出一个具体情境,例如桌子上散落的纽扣,长方形,圆形,四个孔,三个孔等,让孩子们的好奇心驱动他们自觉来分类整理。他们在整理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事物共性抽象的过程。孩子们汇报分类时,自然会讲出自己的分类标准,经过试验探索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会加深对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的理解,学会分类,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了积极的探索者。吴老师提到,教师可以结合本次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不同的分类。力求达到,能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能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语言描述。初步感受分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初步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二、大主题,大任务要不断细化
教学中要善于提供真实的大任务,也就是大主题,大问题。然后再通过这样大任务,细化为明确具体的小任务,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的小任务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冲突,形成一个有联系的问题链,在质疑与追问中产生新思考,形成新决策。吴老师提到,感悟“拍脑袋做决定”不靠谱,要用数据说话。案例中提到派甲乙丙丁谁去发球,这是一个大任务,细化成四个子任务,寻找数据的支持,寻找判断的依据,不满足,促使再一次寻求新的判断依据,在变化与趋势中获得“数据分析观念”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思考,优化,完善。吴老师强调,统计教学不是对数据结果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关注对收集数据过程与结果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分析,重在培育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听完吴老师的统计教学,让我对统计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在统计教学路上,继续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路上,学习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