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厌百回看,两次回看吴正宪老师4月13日关于统计教学这部分知识对我们的线上指导,吴老师从《新课标》对统计的解释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我对统计教学这部分内容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今天的研修活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有方法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启迪,她让我们再次体会到,无论是统计教学还是其他方面的教学,都要以儿童中心,深入研读《课标》。
一、以儿童为中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吴老师给了我们凝练出来三个重要的策略:一是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二是在比较重,引导儿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记录数据,学会表达;三是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中,学会分析数据、关注趋势、合理决策。从第一个和第三个策略中,我们都可以读出,吴老师无时无刻不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的,如:培养儿童的“自觉”,特别喜欢吴老师用的“自觉”这个词,它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去进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不是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数据,而是从真实的问题和情境出发,让学生自觉的去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如吴老师在“发点球”的例子中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数据,让学生计算结果来判断派谁去发点球,而是问:“足球队准备从甲乙丙中选择一个人发点球,你准备推荐哪一位?为什么?”在老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吗?”等一步一步追问中,让学生慢慢的体会到不能“凭感觉”去选择,从而体会收集数据的必要性。再如:吴老师给我们提出要让学生“会识图”、“会做图”、“学会表达”,在讲到会作图过程中,我平时的做法是什么呢?给出数据,让学生自己比葫芦画瓢去画统计图,再看看吴老师的做法,吴老师说:“让学生冲半成品到逐步完善”,“对比体会图例的作用”看似简单,细细思考,却极为用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图中数据的重要信息,体会到标题的重要性,图例的重要性,巧妙的引导学生,经历“顿悟”的过程,吴老师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利用学生的发展规律,时刻想着儿童的思考过程,时刻思考着如何发展儿童的思维让人敬佩。
二、深研《课标》
《新课标》重将数据分析观念解释为:1.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2.了解对于同样的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3.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新课标》对数据分析观念的描述,为理解这部分教学的主线给予了方向性指导。
吴老师带领我们再次重温《新课标》中关于数据分析观念的描述,让我再次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研读课标?每句话都觉得特别熟悉,但是读过之后就束之高阁了,没有去再深入品一品每一句话的意思,更没有真正的去实施,我们经常给学生说“不要眼高手低,要动手写一写,做一做”,自己做到了吗?
静下心来细心品读课标中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的解释:第一句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体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的必要性,以及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分析数据并作出判断和预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因此真实的问题情境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另外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就像吴老师所说的让学生体会不能“拍脑袋”做决定,数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第二句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体会分析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之分,比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有千秋,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统计图,吴老师也给出了策略:在比较中,引导儿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去表示。第三句意在让学生体会数据的随机性,生活中有大量的随机现象的例子,比如简单随机事件掷骰子、纸硬币等,再入走到某十字路口时,正好是红灯,也可能正好是绿灯,每次结果未必相同,但大量重复试验中其结果有具有统计规律,虽然具体的概率并没有纳入小学教学的范围,但是也可以通过数据模拟大数据让学生定性的感受出现可能性的大小。
研修的过程是充实的,满足的,我也不断告诉自己反思+实践=成长,愿我们在吴老师的引领下都能尽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