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课程四大内容领域里,统计与概率在我看来一直是独立存在的。很多老师在研究时,大部分也都从统计的应用、统计图表、统计活动的视角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对‘数据分析’观念却少有提及。吴老师正是出于对统计深入思考,给我们提供打破认知茧房的固有教学观念参考。以下就是吴老师破题思考:
一、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
收集数据来源于调查、实验、测量、查阅资料等。那数据从哪里来?吴老师指出当然就是从身边事物开始,让学生通过调查感悟“做决定不是拍脑袋”,要用数据说话。吴老师举例发点球,我们应该派谁去,用什么样的方法选人,有么有什么标准,这个标准是谁制定的不重要,关键是需要哪些数据。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首先确定标准,然后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这么一套标准化的思考过程之后,吴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给出平均数,趋势图,统计表等描述数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数据整理后的比较、再分类积累感性经验。这环环相扣的设计会直接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会发现数据背后所承载的重要信息,不再是只通过平均数、统计图、统计表呈现出的数字,而是我们在统计时,应该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如何在分类过程中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以此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儿童统计的自觉。
二、在比较中,引导儿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记录数据,学会表达。
会识图、会作图、会表达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三个基本要求。识图可从半成品的图形出发逐步完善,表达也是基于比较、分类后的一种科学决策。出示的条形图统计图旨在直观表达数量的多少,折现图旨在表达增减变化与发展趋势,扇形图就能直观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所占比例。吴老师借助新冠疫情的统计数据,在折现图上真实的描述数据,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拐点预判。当人类在面对问题时,依靠知识来科学地采取决策。
三、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中学会分析数据,合理决策
吴老师给出甲乙丙三人点球训练数据,从数据中我们知道甲能踢水平高的球,乙技术水平最稳定,丙状态在上升期。在选择谁发点球的问题上,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大任务细化为具体小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的认知冲突,形成一个“问题链”。在细化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寻找数据支持,寻求判断依据,不满足就会促使再一次寻求新的判断依据,在变化与趋势中获得数据分析观念水平的提升。数据虽然让我们在决策时也会举棋不定,但数据能说话,数据中蕴含着变化的趋势,统计教学不是对数据结果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关注过程和结果与不合理的分析,重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让儿童认识,绘制统计图表,掌握计算平均数等知识技能,重要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提到观念这个抽象的名词,我们需要明确它不仅是要教会学生收集数据方法,还要根据统计的要义,思考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预测判断,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的必要。
不难看出,在吴老师的眼中,统计教学不单单是教会孩子统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建立数据分析观念。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一的,耳提面命式的讲授,而是学生自我创造,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统计素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