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3日晚上7:30-9:00,在这个特殊时期,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加快老师们对数学教学的反思能力,在宋慧贞老师的的组织带领下,工作室的老师们观看了“千课万人”网络教研公益直播课,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统计教学重在培育“数据分析观念”》专题讲座。
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属于小学阶段的核心知识,主要内容包含:分类、统计图表、有关“平均数”“百分数”和概率,不管是哪个内容,数据分析却是统计的核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通常会忽视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总认为很好讲,不过是让学生会看、会画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解决问题。通过今天吴老师的讲座,我认识到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儿童认识、绘制统计图表这些知识技能,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善于交流合作。
在平时教学时,老师们对于统计的教学,很多都局限在课本内容与知识上,总是感觉让学生收集信息,怕学生收集的数据过大或者过小,不好把控,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怎么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今天吴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收集数据来源于调查研究;2.整理数据重在分类与图表;3.分析数据依据趋势与规律;4.判断预测根据结果与关系。一定要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吴老师通过以下途径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在具体情景中培育儿童“收集、整理”数据的自觉
数据从哪儿来呢?我们应该启发学生根据需要自觉做好数据收集(如:换乳牙、身高、体重、看电视时间等)通过例子让学生感悟到“拍脑袋做决定”不靠谱,要用数据说话。以《平均数》为例,假如你是该部门的领导,你打算怎么做?把身高定到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对6岁孩子身高的调查收集数据,再引导学生学会将一个个零散的数据进行比较、排列、分类进行整理数据,再用图表表示,以此来解释事实。让孩子对数据有亲切感和一定的敏感度。
第一学段的统计与概率,是从认识简单分类开始的,这是学习统计的重要基础,认识分类只是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学会简单分类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分类的价值。吴老师《图形分类》为例,请把这些扣子分类,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扣子,分的结果不一样?引起孩子主动反思,再通过讨论确定分类标准,汇报、交流、分享,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如何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学生经过实验探索,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加深对分类思想与分类方法的理解。
二、在比较中,引导儿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记录数据,学会表达。
一会识图(理解图中数据信息承载的信息),吴老师以全国疫情统计图为例,通过每个折线统计图,让我们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再进行分析折线统计图,让我们对疫情做出分析,通过对疫情的分析来进行对疫情的把控,从而做出相应的防疫措施。
二会作图(从“半成品”到逐步完善)吴老师以甲乙丙三人一周的进点球情况统计为例,从一个“半成品”的统计图,横轴和纵轴哪个表示星期几?哪个表示进点球数?(要表示出来);每个颜色代表的是谁?(要有图例);这个统计图讲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要有表头);一步步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完善,这个环节很重要。
三会表达(要会选择合适的图来表达)统计图完善后,通过派谁点球这个问题,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两种表达方式,让学生来选择合适的图来表达这道题可以细化为四个任务:1.学生经历寻找数据的支持;2.寻求判断的依据;3.不满足,促使学生再一次寻求新的判断依据;4.在变化与趋势中获得“数据分析观念”水平的提升。
最后,吴老师在统计教学中给了老师们四点建议:第一,要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全过程 ,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提升儿童数据分析观念的水平。第二,鼓励儿童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第三,鼓励儿童从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使决策更加合理,并通过数据分析,让儿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第四,发展儿童的应用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数据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会做题就可以了,还要让他们充分的参与调查、整理、分析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