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与儿童自觉意识的培养(司媛媛)
宋慧贞发起了2020-06-27
0
回复
4
浏览

      2020年4月13日晚7点30分,如约和亲爱的吴正宪老师相约在千课万人的在线学习平台,聆听吴老师关于《统计教学重在培养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讲座。

      吴老师在讲座开始指出: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属于小学数学的核心知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分类;统计图表;有关平均数、百分数以及概率的相关内容。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儿童认识绘制统计图表,掌握计算平均数等知识技能,重要的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帮助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从统计学科的研究内容看,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科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关于如何培养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吴老师给出了具体教学建议: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在比较中,引导儿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记录数据,学会表达;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中,学会分析数据,关注趋势,合理决策。可以看到,3个建议涵盖了数据分析的关键内容,给出了针对关键内容的具体教学要求,可操作性强。

      回顾以往的统计教学,对于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表、学会表达,似乎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但是,在3个建议中,我发现了一个我从未留意过的词:自觉。吴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启发儿童根据需要,自觉做好数据收集。比如,引导儿童关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换乳牙的时间、班级学生的体重、身高、完成作业的时间、社会上一些热点话题等,让儿童在感兴趣的问题中,逐步培养起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自觉。

      百度百科指出:自觉,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自己感觉到;自己有所察觉。从词意理解上,要想让学生产生自觉,首先要让学生有所感觉、有所察觉,继而才能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对于统计教学来说,结合统计教学的内容,要想达到自觉,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关注分类时的感觉。

      分类贯穿着小学数学的始终。一年级学习认识立体图形,需要学生先通过分类,将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材料不同、用途不同的物体根据形状相同进行分类,再根据分类后的图形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

         教学建议指出:儿童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最先注意到的就是物体的形状,所以,根据形状分类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关键是教师要敏锐的捕捉到,分类对于学生自觉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形成对所遇见的物体,后续是对于收集到的数据的一种分类的自觉,为进行统计活动奠定基础。

      二、选择不同统计图表的自觉。

       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三种统计图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通过对比三种统计图的不同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效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呈现。

      吴老师也提出了,可以在比较中引导儿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记录数据,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反过来说,如果学生学会了表达,是不是就拥有了选择合适统计图表的自觉呢?是否拥有了自觉意识,对于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表,会有不一样的甚至是奇妙的想法呢?

     2020年开年,每个人都在关注一件事情:新冠肺炎的发展情况,有讨论新增病例数的,有讨论新增重症病例数的,有讨论不同国家病例发展趋势的,还有讨论各种原因的。可是,我们发现,人民日报制作的全球疫情形势,一直在使用用图、数、颜色结合的方式,从形势图上,既可以直接看到不同国家的各种数据,还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国家的对比情况,包括颜色也在显示着数据。所以,对于教给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统计图表,应该也是统计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合理决策的自觉。

      课标指出:数据分析概念包括了解数据中蕴含着信息,通过分析做出判断。统计的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做出判断,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决策的自觉。

      比如统计“你最喜欢的水果”,统计完成后,可以问一问学生:如果你是采购员,你会怎么采购水果,为什么?让学生了解到,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在采购水果时,就可以多采购同学们选择次数比较多的,少采购选择次数比较少的,这样就能够满足大部分同学的要求。正是有了对统计数据的认识,学生才能自觉的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进行判断,从而也能够达到遇到问题,自觉的选择运用统计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就达到了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的目标。

        关于自觉意识的培养,如果能够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学生真的能够把学习数学 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相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一定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也是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今后需要更多思考的方向。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