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重在培育“数据分析观念”(黄丹丹)
宋慧贞发起了2020-06-27
0
回复
4
浏览

       4月13日晚上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统计教学重在培育“数据分析观念”》的讲座,真切感受到了名师的教育智慧和深刻的教育思考,也让我对统计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方向。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那么统计教学中如何落实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呢?

      一、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任务情境

      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素材的选择,任务的驱动,不仅要有趣味有悬念,更重要的是贴近儿童的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需求,具体到统计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得到统计的需求。吴老师举了课标中案例17的例子,根据一个班学生个人信息表,分别选三个不同标准把全班同学分两类,面对这个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任务情境,学生不禁想要把全班几十个同学的信息一个一个统计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能会选择分组合作调查,这样就在无痕中培养了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提醒老师们注意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正如史宁中教授说的“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能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是啊,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都是需要亲身经历的活动,教师不能因为活动多,组织难就越俎代庖,而应该想办法有效组织好每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统计的经验。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在课程中接触统计的知识,根据教学安排很快就要学习这部分知识了,教学中也可以创设一些诸如此类的真实情境,如“如果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你会怎样分?”或者更开放一些:“如果把全班同学分分组,你会怎样分?”等等,通过多样化的任务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

      二、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来记录数据学会表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图表中数据承载的信息,也就是会识图,看懂图理解图的含义,是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先决条件。其次是会作图,吴老师提醒老师们,不要一步一步去教,不要将孩子们看成一张白纸,可从半成品的统计图开始,让学生经历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样学生将对统计图的重要要素有深刻的认识。吴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中折线统计图一课中给我们了很好的示范,只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框架也就是坐标轴,学生把甲、乙、丙三人5天的点球数描出来连成线,在学生自以为完成任务时,吴老师质疑:这样拿给别人看,别人就能看得懂?孩子们在讨论反思中确定了单位,加上了图例,从而逐步完善了折现统计图,作图的过程就是提高技能的过程。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会表达。也就是教师要在比较中引导学生清晰各类统计图表的相同和不同,最终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记录数据,表达信息。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数据,合理决策。

     教学中吴老师提倡要把“大任务”细化为更为明确具体的“小任务”,让儿童在解决一个一个“小任务”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冲突,形成一个有联系的“问题链”,在质疑与追问中产生新思考,形成新思路、新决策。如,吴老师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要从甲、乙、丙三人中推荐一位上场“发点球”,你准备推荐哪一位?在感悟“拍脑袋”做决定不靠谱必须用“数据说话”后,有的孩子是从求总数和平均数这个角度分析和决策的,有的同学是把这些数据记录在图中的时候,又有了新的思考角度,关注了数据变化的趋势,不同的孩子思考的角度也不同,吴老师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觉得让甲参加,甲的成绩虽大起大落,但有机会取得好成绩,有的同学希望让乙去,因为乙的成绩比较平稳,很保险,有的同学认为让乙去,因为乙是的成绩在上升在讨论交流中,孩子们还产生了把对方数据拿来比一比以及再要一组甚至更多数据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是进阶的,孩子们的决策也逐渐趋于合理。

       统计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统计过程中,感悟到统计的随机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在统计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亲近数据、理解数据、运用数据,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好习惯,培养从数据的角度客观地看待事物以及求真、求实的价值观念。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