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姜志娟)
宋慧贞发起了2020-06-27
0
回复
5
浏览

      在小数阶段,关于统计这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知识并不多,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比较容易忽略这块的内容,不会太深入系统的研究。4月13日,有幸听到吴正宪老师对于统计教学的思考——统计教学重在培育“数据分析观念”的讲座,才意识到统计的知识其实贯穿我们小学数学始终,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儿童认识、绘制统计图表,掌握计算平均数等知识技能,重要的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帮助儿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善于交流合作。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就了新的体会。

      一、培育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
      在过去的统计教学中,由于收集数据的复杂繁琐性等原因,这一步常常被跨越,我们老师会直接给孩子提供收集好的数据,让孩子们拿着已给的数据进行探究,这样其实是不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的,他们只能看到简单的数据,却不知道数据的由来,那就不能很好的进行数据分析。只有亲身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才能真正的体会数据所承载的真实含义,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儿童大多缺乏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缺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更没有收集数据的自觉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这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比如孩子从进入一年级开始,就让他们有意识去记录自己换乳牙的时间,每年生日时的身高记录,一星期内每天看电视的时长等等。再让孩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并进行分析,如从身高的数据中发现那年长的最快,一周平均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培养孩子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自觉性。

       二、以数据为依据进行理性思考
         学生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喜欢主观判断,凭感觉、经验进行决定,这样是不靠谱的,就像吴老师举的“折线统计图”的例子。足球队准备从甲乙丙三人中推荐一位上场“发点球”,你准备推荐哪一位?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往往选甲,甲排在第一,少部分同学选乙丙,老师追问选择的原因,学生基本都凭感觉进行选择的,没有真实的依据。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想他们三个谁发点球中的几率高,我们可以择优推荐,让学生从而想到可以让他们三个拍拍试试,这样学生就明白“拍脑袋做决定”是不可靠的,要用数据说话。
          三、从半成品到逐步完善
        记得之前在教学统计表的时候,怕孩子不会作图,都是一步步引导着孩子去完善的。其实孩子并非是一张白纸,可以给孩子提供半成品的统计图,让孩子主动摸索探究着去完善。比如在绘制甲乙丙三个同学一周踢点球的情况统计图时,可以只给孩子提供坐标,让孩子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单位、时间,再画折线。当学生完成后,老师再及时进行追问,这样的图别人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吗?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继续不断的去完善统计图,还需要标清楚每条折线表示的是哪位同学,表头是什么等信息,学生在思考完善的过程中会更加清楚统计图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这次的培训,关于怎样更好的教学统计这块知识,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处理统计单元的习题方面,以前由于种种因素,我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课本上已经提供好的数据的题上,那些没有明确数据的题,比如统计家人的一周的睡觉时长类型的题,就让学生下去自己做,而学生往往就不做了,其实这部分题才是最能开拓学生知识水平的题,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题,应该好好利用。感谢吴老师的用心分享,希望这样营养美味的学习大餐能多多举行,让我们青年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快的成长。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