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作为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之一(属于核心知识),但这部分内容却常常不被重视,在讲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总感觉无从下手。听完吴老师的讲座后,我仿佛对统计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吴老师提到: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儿童认识、绘制统计图表,掌握计算平均数等知识技能,重要的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帮助儿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善于交流合作。所以,这部分的学习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要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将实验稿中的“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指出了统计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何等的重要,那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
一、培育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
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别说是学生,就是老师,都有可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培育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要选择合适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吴老师讲的可以统计他们换乳牙的时间、班级学生的体重、身高等,还可以在元旦联欢会买水果的时候,调查班里最喜欢吃的水果等。这些素材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的意义。只有让学生觉得进行数据分析是必须的、有用的,学生才有可能积极投身学习活动。
二、引导儿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记录数据,学会表达。
之前在讲统计图的时候就有学生经常不知道该选择哪种统计图来记录数据,吴老师专门提到教学中要善于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确定合适的单位表达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记录数据。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清晰,熟知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的区别,条形统计图重在表达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重在反应数据的增减变化和发展趋势,扇形统计图主要反应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三、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中学会分析数据,关注趋势,合理决策。
吴老师为了让老师们深刻理解:如何让学生明白“拍脑袋做决定”不靠谱,要用数据说话。吴老师分别给出了实例。 举例折线统计图,足球队准备从甲乙丙三人中推荐一位上场“发点球”,你准备推荐哪一位?让学生从甲乙丙折线图的总体走向来感受数据变化,以得出最后结论。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读懂统计图的过程中,提高对统计信息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根据结论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能力。 举例平均数,某市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对“6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标准1.1米”的规定进行修定,假如你是该部分领导,打算怎么做?让孩子们去思考,6岁以下儿童标准是什么状态,需要进行哪些调查研究?让学生走进情境故事之中,对实际问题进行感同身受,通过切身体验来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之中,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出有力决策。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明确了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据分析的活动中去,将数据分析的观念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