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统计教学关键--听吴正宪《统计教学讲座》有感(于灵犀)
宋慧贞发起了2020-06-27
0
回复
19
浏览

      统计作为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但这部分内容却长时间被冷落,甚至外出听课时也很少有老师涉猎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大家重视不足,另一方面,也由于这部分内容很难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难以创新。

      我对“统计”认识的改变起始于2019年的北京之行。在吴正宪工作室的活动中,吴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结合今天吴老师的讲座,谈谈我的感受。

      一、创设具体情境,体现统计的必要性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感觉在统计教学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情境创设。情境首先要有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不能为了统计而统计。如若不能产生问题驱动,就会变成老师强迫学生统计。四(上)课本中统计一个月中的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这一情境和学生生活关联性小,学生兴趣不大。对比之下,吴老师的课利用一个大任务,“点球比赛派甲、乙、丙谁去?”显然,作为一个“任务”同学的参与度更高,兴趣也更大。

      在听过吴老师的课之后,上学期我教学四(上)内容时,选择了一节《条形统计图》作为校内磨课的内容。为了能够想出一个具体的有任务驱动的情景,我想了很多,排除了很多,最后选了“沙坑跳远”这个情景。研究作为四年级同学,到底助跑几米时跳得最远?”相比于统计“天气”“生日”,这一素材可探究的必要性稍大一些。但也有一些问题,由于助跑距离和跳远距离都是连续量,学生又没有统计图的基础,所以在自己尝试画时,会画出两种量的情况。因此我一直在思考换用不连续量的情境,比如投篮,但想法依然不太成熟。

       二、在过程中完善,体现儿童在统计中的自我探索
      吴老师今天讲座中提到要让学生会做图,不是照着绘图,而是从半成品到成品,逐步完善的过程。统计教学以往的课程中很难体现学生的探索过程。因为统计图就是规定的操作,也比较简单,探索空间不大。但其实无法找准探索的切入点,就是我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生长点认识不足,还有就是我们重视不够。吴老师在她的《折线统计图》一课中就没有急于出示复试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甲乙丙三人的折线统计图,接下来吴老师也没有着急让其他同学对比优缺点,而是让这组同学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自我反省中已经认识到单视图的局限性,而迅速放下了自己之前的方案。
      受到吴老师的启发,我在设计《单式条形统计图》一课时,也没有直接出示条形图。而是在收集数据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面对这么多杂乱的数据,除了统计表,怎样才能简单明了的展现出助跑几米跳的最远呢?”学生很快想到了画图比长短。接下来在学生的图上不断完善,最终呈现了一幅完整的条形图。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探索新知,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感受自己和数学家想法不谋而合的自豪感。

      三、在任务驱动中分析,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
     数据分析,勿容质疑是统计的核心所在。吴老师整个讲座都在谈这个问题。但要想真让数据分析体现出价值却很难。比如,统计一月的各种天气的天数,再深入分析就无可挖之处;统计生日也面临同样的窘境。因此“分析”有无价值全在“任务”二字?生活中的统计之所以有用,是有任务驱动的。比如疫情中每天更新的统计图是可以指导防疫工作的。所以课堂上的统计教学数据分析要想做得好,关键还在情境上。吴老师的课是我目前听过讲数据分析做的最让人惊艳的。从“大任务”到“小任务”层层递进,真正把数据分析讲活了,而不是引导学生找出一个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
      在这方面我也在努力,我在课上当学生交流出完整统计图之后,除了图中直观信息之外,我又追加了三个问题,“”张亮这次助跑六米跳最远,是不是每次都要助跑六米就可以跳到最远?”;“张亮助跑六米跳的最远,是不是四年级同学都助跑六米可以跳最远?”;“要想数据对每个人都有参考价值,该怎么办?”。学生想到让更多的同学都来跳,数据收集得更多一些。通过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看到看到单一数据的局限性,同时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
      当然,和吴老师的课相比,我的设计只能说是班门弄斧。只是在吴老师的引领下,因感而悟,应悟思改。愿日积跬步,终见星辰大海。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