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缕缕清风,裹挟着丝丝粽香,吹进了我们数学人的心田。2020年6月24日下午三点,宋惠贞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特邀市教研室小学数学专家张红娜老师亲临毓小,给大家进行关于“关注命题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座。给工作室的成员和毓小四个校区的数学老师带来了一场命题的洗礼。让现在忙碌于备战期末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复习目标,不再一味只知让学生去做题,更要去思考试题背后所蕴含的对学生哪方面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做错题时,老师要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要去读懂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做对试题。
“命题”是教师常规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对检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着重要的作用。“命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大备课”的过程,一份“试卷”的完成无疑就是一篇“大教案”的诞生。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进行命题呢?张红娜老师从研读教材和研读学生两个方面入手,以例谈形式给大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一、在研读教材中命题
教材作为师生“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命题资源。张老师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试题加以改编,创造出了更多更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试题。让在座老师深刻的体会到,只要认真研读,用心思考,创新改编,灵活使用,那么更多的“好题”将会源源不断的从“教材”中来。如一道简单的扇形统计图的题,张老师通过对问题的改良,不仅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到了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还综合了“比”和“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在体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命题”的作用。一道简单的求半圆周长的题,就可以改编成给出半圆周长求面积的题,这样改编后,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增多,难度也有所增加,并且能够更好的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度。两只蚂蚁分别沿正方形和圆走一圈(边长与直径相等),把问题“走的路程长”巧妙的改编成“乙比甲少跑了百分之几”,不仅考查了周长的知识,还考查了百分数的应用,扩展了对学生考查的范围,达到了一题多用的效果。
二、在研读学生中命题
在读懂学生中精心“预设”,用更加全面的“预设”来应对更多鲜活的“生成”。张老师在命题时,会仔细研读学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基本技能的达成度,易错点的辨析度,与生活经验的衔接度和问题解决的灵活度这五个方面,提前对命题进行精心预设,以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最大效果。如张老师创设的补画钟面的题,就是进行了提前预设,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套常路”而行,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解体技能,才能做对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对有关圆的知识的理解度和技能的达成度。
在读懂学生中机智“改编”。一道简单的在数轴中标数的题,张老师改变题目中的数据,使其形式上相对相似,在对比中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小数意义及性质的掌握程度,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读懂学生学生中应对“生成”。在简便计算的试题当中,方法有很多,并不是一定要用到运算定律,学生有时利用自己的数感同样可以快速简单的进行计算,只要计算的过程是简便的,都应给与肯定。面对学生的“生成”,多思,多想,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
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大家沉浸在张老师带来的“命题盛宴”中,收获满满,回味无穷。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要善于开发教材中的题,学着去进行改编,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创编出更适合学生的题。每次培训,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与体会,让成长中的我们不在迷茫,坚定的奋斗在教育的光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