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命题理念,改进教学思想 ——听张红娜老师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反思(张丽亚)
宋慧贞发起了2020-07-15
0
回复
4
浏览

     “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是有待提高呀!”每次考试卷子和成绩一出来,我脑海中蹦出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这样的。但是,今天认真聆听完张老师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之后,我在心中不禁闪过这样的一个问题“真正需要提高的到底谁的能力呢?”细细回味张老师的每个案例,每一句话,我得到的答案是“教师”。

       美国著名的科普畅销书作家布莱恩.克莱德在《数学世界的探奇之旅》曾说过“如果教学方法得当,数学不仅学起来其乐无穷,而且在应用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是啊!无论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还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提升,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领悟了命题的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思想,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会“数学的思考”,悟到数学的精神。张老师的讲座恰如一场及时雨让我对命题理念有了深刻的领悟,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航向,又如给封闭的房间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在教学中看的更广、更远。

       一、用活教材,教活学生

      教师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出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生,张老师智慧改编的数学故事让我清晰的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真谛,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页有这样的一个数学故事“甲乙两只蚂蚁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跑一圈,甲乙两只蚂蚁跑一圈,分别跑了多少厘米?”,改编后的题是“甲乙两只蚂蚁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跑一圈,比较它们所跑的路程,乙比甲少跑百分之几?”对比改编前后的题,我们会发现,改编前的题知识考查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的计算,改编后的题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考查了百分数的应用,并且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感知到,如果把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后, 周长会减少21.5%,这样便赋予了原图更多的含义,达到了一题多用的效果。张老师还列举出了其他用活教材的5个案例,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张老师对教材深度挖掘,是张老师对教材的厚读、厚研,才能使张老师在“用教材”的时候游刃有余。

      反思在教学中对教材的态度,虽然会认真读教材中每句话,试着去关注每个字,阅读教参中教学意图,教学建议等,学着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是还是有些浮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度思考,更谈不上有效灵活的改编了,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被我“限制”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面对一个素材,我也要试着学习张老师的做法,面对给定的题目时,学习思考:能不能引导学生思考的更全面、发散学生的思维?能不能在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灵活运用?能不能在体现教材原有意图的基础上,发挥教材的更大作用?我们需要一步步积累知识经验才能做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这个意识,去迈开“尝试”的第一步。

      二、读懂学生,灵活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标中的这句话相信每位教师都耳熟能详,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落实?张老师的实践案例是最好的诠释,如有一道这样的题:把1560毫升,1.07升,1.7升,1200毫升,5/4升分别填在下面合适的方框中(数轴上给出了5个方框),张老师对个题改编如下:把1.7升,1200毫升,5/4升分别填在下面合适的方框中(题中给出的数轴仍然有5个方框),改编后的题目减少了题目分值,避免以一错牵连多错的现象,另外给出了多于选项,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除此之外,张老师深入分析了其他几个改编的案例。

      张老师在研读学生中精心预设、机智改编,不仅思考到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还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给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挥空间,同时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个案例,一段段思考,渗透着张老师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儿童教育观和命题理念。教育绝不允许我们教师“以为会这样”而去教学,而是实际的去“调查对话”去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学生反馈”去读懂学生。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某些题如何改编更好,更要学习张老师智慧改编命题的理念,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思想,有效的促进我们的教学。今天的学习又让我再次想起了张老师的倡导的“五厚重”,让我们在张老师的引领下,以此为目标,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成长吧!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