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专题研修活动反思(丁文静)
宋慧贞发起了2020-07-15
0
回复
4
浏览

      炎炎夏日,挡不住大家学习的热情,6月24日,在宋校长的组织引领下,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和四个校区的数学老师们相约共同参加了张红娜老师的《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专题研修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平常更多的是跟孩子分析题目,帮助孩子理清解题思路,让我比较惭愧的是只有到最后期末考试后才会坐下来认认真真的分析每道题目背后的信息。张老师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典型题目背后的故事,和大家交流命题中的智慧。

       张老师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是在研读教材中命题。命题来源教材又高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张老师以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道例题为例,甲乙两人分别沿着边长为两厘米的正方形和直径为两厘米的圆走一圈,谁走的路程长?这道题的本意是考察学生对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但张老师把问题改为乙比甲少走了百分之几?既考察了周长的相关知识,又融入了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读题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考查的知识点又不尽相同。张老师从这道题目中又引申出外方内圆的相关知识,在一个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那么正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之比是多少?他们的面积之比又是多少?通过计算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周长比和它们的面积比是相等的,都等于π:4。继续深挖,如果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半圆,那么这个长方形与半圆的周长之比又是多少呢?他们的面积之比又是多少?在外方内圆的情况下,又在圆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比是多少?圆与小正方形的面积之比是多少?阴影部分的面积又是多少?既考察了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又考察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知识网络,就像吴正宪老师所说,打通知识之间的隔断墙,让学生通过思考,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其实这只是教材中的一道普普通通的题目。通过张老师的改编,把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融合,不仅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考察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也启发我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一个点,而要看到这个点所在的面,及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在研读学生中命题。只有当了解学生的已有的学习经验时,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在对读懂学生中精心预设方面,张老师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命题,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达成度,考察学生对易错点的辨析度,考察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链接度展开阐述,所举实例,贴近教学,有代表性,有高度,又有厚度,大家都受益匪浅!在读懂学生中机智改编环节,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研究型学者的教育情怀

      通过此次研修活动,我深受启发,从命题中反观我们的教学,在教学中做到真正的读懂教材,抓住核心知识,善于在课堂中制造问题,引发冲突,打通隔断墙,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深刻而厚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