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读命题 ——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学习反思(吴佳玉)
宋慧贞发起了2020-07-15
0
回复
4
浏览

      6月24日下午,在焦灼的期末考试复习中,迎来了把握复习方向的甘霖雨露。工作室老师们,和毓秀路小学四个校区的数学老师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张红娜老师带来的讲座——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

      张老师指出,命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大备课的过程,一份试卷的完成无疑是大教案的诞生。

       读教材、读学生是命题的重中之重。

      一、剖析教材,活用教材

      我在平常教学时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例讲解,来掌握知识点,加之书上的练习题目,进行巩固训练,深化知识点的学习。但在考试前的复习中,往往会忽略书上的题型,另找新题,不断刷题。

其实,书上的经典题型往往可以再利用,甚至再加工,形成综合性题目。这时,一道题目的练习,不再单单指向一个知识点。或是形成扩大的知识面,其中涵盖许多相关知识,或是深挖知识点,指向知识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覆盖,或是指向学生的能力测评。如:关于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题这样设计:(1)喜欢跳绳(15%)和踢毽(12.5%)的人数比是多少?分子不是简单的整数与整数的比较,而是整数与小数的比较,更有深度。(2)喜欢足球和乒乓球的一共有20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足球与乒乓球占比刚好是50%),这道题目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其实也在测评学生数感。

       要想把教材用透、用活、用好,就要多研读教材,深度剖析教材,理解每道题目背后的知识点的运用及相关思想方法的渗透,不能就题论题不断刷题,不管素材如何变、数据如何变,要从一道题目中,把握一类题型,找到相通的思想方法。如:甲图是边长2米的正方形,乙图是直径2米的圆,蚂蚁绕图分别跑一圈,比较它们跑的路程,乙比甲少跑了百分之几?这道题目添加了情境,但对比以下这道题目:如果把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后,周长会减少多少?这两道题目,虽描述方式不同,但其实都是在找正方形与其内切圆之间的关系。

       二、读懂学生,从预设到生成。

      读懂学生,贯穿于题型预设到题型生成的整个始末。张老师形象的将读懂学生归纳成三点:在读懂学生中精心“预设”,在读懂学生中机智“改编”,在读懂学生中应对“生成”。

      考点均以知识的形式呈现,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深入探究,数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能力的培养,题型不仅仅是考察单一的知识,如何将能力融入题型,考察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达成度?对于学生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是隔离,还是重组,如何设计题型才能增加易错点、知识群的辨析度?学生在学习中,只会套用公式,能更灵活的解决问题吗?在这些方面,张老师带领老师们一起研读了相应题例,但这些问题,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在复习中,要深度挖掘的。这个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的,但却是在一点一滴中慢慢积累,慢慢思考出来的。

      厚重之厚,在于教师的用心,在于教师的钻研,在于教师的沉淀。厚重之厚,不仅在于课例的研究,习题亦是如此。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