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交映,风景如画,十里荷香,邂逅最美莲城。在这荷花飘香的端午佳节,我们和敬爱的张红娜老师又一次相聚在毓小校园。忘不了每次学习前的隐隐期待,忘不了每次聆听后的收获满满,更忘不了张老师每次讲座中所饱含的教育智慧。
临近期末,进入复习阶段之后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张老师《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的讲座如一场及时雨,让满怀期待的我受益匪浅。
一、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为一名从一年级跟到六年级的年轻数学教师,每个学期对于如何开展新课的的迷茫和不安,是最大的压力更是不懈坚持的动力。历时六年,跋山涉水,终于来到毕业的尾声。在不断回顾一直以来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很多不足,特别是在教学中面对题目不够灵活,容易犯就题讲题的错误,可我到底该怎么做呢?张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到醍醐灌顶,一下子找到了困扰我许久问题的方向。
张老师的讲座中,简单的一个“喜欢跳绳和踢毽的人数比是( )”的问题,除了考察扇形统计图,居然还隐含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考察;在外圆内方中,三个题目之间还隐含着倍比关系;在已知篱笆全长求面积中,同时涉及了圆的周长、面积知识点,增加了题目难度,考察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拉动长方形木条变成平行四边形中,间接考察了面积的变化情况和面积计算,且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能做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在圆的面积转化中,考察了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推导过程,明白转化前后的对应关系,并且还可以根据是否给出转化图和图中数据灵活改变题目难度。
而这些,都是我经历过的考试题目。在张老师对每道题目的思考和创编过程的详细剖析中,我理解到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沉淀形成的伴随其一生的数学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理解到关键还在于教师要厚研教材,厚读学生,在读懂学生中机智的改编、精心的预设和应对学生的生成。
改编即创新,改变即成长。从分数到质量,从知识到能力,我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变化。
二、如何读懂学生?
关于读懂学生,张老师从在读懂学生中精心“预设”、在读懂学生中机智的“改编”和在读懂学生中应对“生成”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具体事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小学阶段学习的所有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并考察,数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的出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补全钟面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解题“技能”,延长9时和6时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就是圆心,考察的知识点简单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却很高。由此我想到之前做过的另外一道题:在残缺钟面上画出和半径长度相同的线段,考察的是学生要想到钟表上一大格是30度、两大格是60度,和两条半径组成等边三角形,所以任意两个大格之间的线段就是半径。这道题的出错率极高,考察的知识点不难,难的是学生对钟表及圆的知识的理解度和灵活度。
在将方格中的梯形划分成三个三角形并使它们的面积比为1:2:3的改编中,我体会到数学题的难易是可以改造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仅仅“就题讲题”,那效果将事倍功半。在“不知道半径怎么求面积中”,我不禁想到如果能在课堂上追问这么一句,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啊!
如何读懂学生?我想首先要读懂教材,只有先把握教材才能机智的改编、灵活的应对。其次还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事先做好预设,巧妙利用学生鲜活的生成。最后作为老师还要不断学习充电,形成自上而下的知识网络,迅速准确的判断出学生的思维盲点。
聆听、反思,感悟、提高,张老师的讲座让我更深刻的明析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方向和价值。知识点的讲解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调度。名师引领助成长,善学勤思满庭芳。在这次讲座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张老师的智慧与思考,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还要厚研教材、厚读学生、厚读课堂。大浪淘沙沉者为金,我将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张老师,期待与您的下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