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的探索与实践》讲座反思(金燕)
宋慧贞发起了2020-07-15
0
回复
9
浏览

      6月24日下午,在工作室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来到毓秀路小学,聆听数学专家张红娜老师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的讲座,可谓收获满满。

     今年教六年级数学,感觉一个字“累”,特别是进入复习阶段,每天都是做卷子、改卷子、评卷子。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面无表情,总是禁不住说学生太浮躁了。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不禁反思自己的复习方式是不是也要改改。

       一、读懂学生

     学生不想听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觉得自己都会了,听不听都一样;还有一部分是基础太差,怎么也听不懂。而我是只把卷子错的多的讲一讲,貌似讲到位了,其实不然。本来会的学生没有提升,错的多的也顾不过来。我想能不能像张老师那样做一个厚重的老师,认真研读教材、学生、试卷,讲一道题时,不是就题论题而是能举一反三,把这一类题讲懂、讲透,既让会做的学生有收获,也让不会的学生能听懂。这就需要老师有积累有研究,真正弄懂学生的需求。

      二、读透教材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出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生。张老师谈到一个例子,比如:一个长方形框架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变了吗?我当时就按书上提的问题,只让学生说了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虽然也觉得处理的过于简单,但当时也没细想,而张老师却把这道题进行改编,长方形框架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原来相差54平方厘米,拉成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厘米?就这么简单一改,既考查长方形与推拉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也检验了学生是否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是否真正理解面积公式,可谓一举多得。张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能力让人佩服,这样的功夫源于张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思考,我也要学做一个有思考力的老师。

       三、读懂命题人

      古人云:知此知彼,百战不殆。我觉得以前我的复习有些盲目,前面一般都是复习一些基础知识,后面就是大量的做题。今天听了张老师的命题思想和一些案例,我感觉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读懂学生,读透教材,还要读懂命题人。一张卷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必备要考的,除此以外,在学生易错点、易混点这些需要重点敲打的地方也要多加训练,有些题目要注重解法的灵活性,巧解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一些难题。另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我们也要多加关注,让学生感到数学不仅仅只是考试,它还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张老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对命题的理念有了深刻的领悟,也让我对下一阶段的复习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带领学生复习时不仅要会讲几道题,还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 ,更要用心研读学生。要从读懂学生的角度和高度出发,急学生所急,讲学生所想,真正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所收获。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