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 ——听张红娜老师“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有感(黄丹丹)
宋慧贞发起了2020-07-15
0
回复
2
浏览

      6月24日下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及毓小四个校区的数学老师齐聚一堂,共同聆听许昌市教研员张红娜老师“关于命题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张老师借助丰富的例子,为老师们呈现了自己的命题思路和小故事,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一道道好题来之不易,背后浸透着张老师的心血,张老师对题目的深度剖析,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善于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

    “这道题讲了那么多遍,还有学生做错!今天还要再讲讲!”这是最近复习阶段,办公室的老师们出现频率最高的感叹,透着无奈和辛酸。可结果是,大家好像很少去问一问出错的孩子,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对比张老师,出现了不同答案,并不急着判对错,而是总会听一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讲座中关于张老师创编题目后“调查对话”的内容我很受启发,例如一道五年级的题目,“一个号码由四位数组成,第一位是最小的质数,第二位是最小的奇数,第三位是最小的合数,第四位是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这个号码是( )”,多数学生的结果是2148,但有个别学生的答案是8412,张老师就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追问,“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与别人的相反啊?”生:“这个数又没规定从左数起……”再如,六年级的一道算稿酬的问题,师:“你为什么要从3800中再减去420元呢?” 生:“因为实际生活中,要缴纳的税款在给稿费之前直接就从稿酬里扣除了。”张老师说:“面对孩子们对问题“出乎意料”想法,倒是提醒了我措辞要严谨规范。” 是啊,通过访谈我们才发现,这是一群多么会思考的孩子啊!其实,面对孩子们的“错误”,不能全部都归结到孩子上课不听讲,做题不认真,我们真的很有必要去倾听他们的声音,用心去跟孩子交流,才能真正找到症结在哪里,看似很繁琐,实则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今天模拟卷上有这样一道题:“66中,十位上的6比个位上的6多( )。”这道题明显是考察,学生对数中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思的理解,很多孩子的结果都54,可两个班的试卷中,共有4名孩子结果是0,很明显孩子是直接让“6-6=0”了,我逐个的问了问孩子,可能是班里孩子订正错题的意识特别强,前3个孩子一看到错号,就立刻改变了想法,订正成了54,并说自己当时想错了,应用60去减。最后个孩子我改变了策略,把错号去掉了,“能给老师讲讲这道题吗?”,那个的小男孩兴奋地说:“老师,这道题很简单,直接用6-6=0就可以了。”师:“再读读题,想一想,十位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他说:“我知道十位上的6当然表示的是6个十啊!”师:“6个十就是60,你为什么不用60去减?”他坚定地说:“这个表示的意思不一回事,以前学的那些猜数的题都是直接用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减的。”是啊,例如,“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这个数是(  )”我们的做题基本思路是想一想,在10以内的数中,哪两个数的差是1,并没有牵涉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思。我表扬了那个孩子善于对于学习和思考,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道题究竟该怎样填?题目怎样出才让孩子不会有歧义?这个问题我会继续研究下去。

      二、勇于创编题目。

     疫情期间,连续两个多月的线上授课,直播后,需要给孩子发送一些练习,刚开始我们组的老师是在资料上拍一些题目给学生,有时候那些题目繁多,还有写重复性的内容,但一年级的孩子不适宜做太多的题目,怎样用最少的练习题让孩子有效的巩固知识呢?因此,我主动承担了组内每天出题的任务,大家商议,题量为5-8道小题,时间15-20分钟。那段时间我大量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手头的资料,筛选出有难易梯度的题目,让不同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了简单的创编,比如把一系列的知识整合在一道题目中,努力达到一题多用的效果,我还会把一些题目和孩子们在学校的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妙处。我出的题目在实际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都给我了难得的命题经验。听了张老师关于命题的讲座,钦佩之余收获满满,拓宽了我的命题思路和策略,可以在“研读教材”和“研读学生”中命题,这又激发了我继续命题的信念,我觉得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 业精与勤,行成于思”,作为一名教师,要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处处用心,时时留意,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积极实践于自己的工作实际,让自己真正“厚重”起来。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