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4日下午三点,宋校长名师工作室特邀市教研室小学数学专家张红娜老师给大家进行关于“关注命题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座,这对于期末复习就题讲题的我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
在今天的讲座中张老师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跟我们传经送宝。
一、在研读教材中命题
更多的“好题”能源源不断地从教材中来,每次期末考前我也会把课本作为复习的法宝,经常给学生说的就是课本上的习题是最基础的,我们要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课本上的知识就是这个房子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了,房子才能越盖越高。但是往往考完之后才会发现,这道题如果我再延伸一下就好了,这道题如果我再拓展一些就行了,久而久之我发现考试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靠学生,还有老师如何来利用课本带领孩子们复习。
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张老师讲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这道题“甲乙两只蚂蚁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跑一圈,甲乙两只蚂蚁跑一圈,分别跑了多少厘米?”这道题在我之前教六年级的时候也经常给学生练习,张老师对这道题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题是“甲乙两只蚂蚁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跑一圈,比较它们所跑的路程,乙比甲少跑百分之几?”对比改编前后的题,我们会发现,改编前的题只是简单的考察了圆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而改编后的题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考查了百分数的应用,同样的一道题,知识点却考察的多了,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在我复习的过程中往往考虑不到,又或者考虑的不够周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用心思考,创新改编,灵活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更多的“好题”才能源源不断地从“教材”中来。
二、在研读学生中命题
在读懂学生中精心“预设”、在读懂学生中机智“改编”、在读懂学生中应对“生成”。张老师在命题时,会用心去研读学生,她认为命题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对基本技能的达成度、对易错点的辨析度、与生活经验的衔接度和问题解决的灵活度这五个方面,要在读懂学生中机智“改编”。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坡路和下坡路的问题,在我的角度认为这道题不算特别难,去时上坡回来下坡,似乎并不难理解,但是殊不知他们是一群城市的孩子,整天生活在平原,很难去理解这道题的深层含义,张老师一直说这道题错误率高的原因在她,是她的失误,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吴正宪老师上课的时候如果提问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她经常会说是我问的问题有问题,我不该这么问。像张老师吴老师正是因为真正的去读懂学生才会时刻把学生的想法装在心中,这是我平时没有注意的细节,同样我们的复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方便他们理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一道这样的题:把1560毫升,1.07升,1.7升,1200毫升,5/4升分别填在下面合适的方框中(数轴上给出了5个方框),张老师进行了改编:把1.7升,1200毫升,5/4升分别填在下面合适的方框中(题中给出的数轴仍然有5个方框),改编后的题目减少了题目分值,避免以一错全错的现象,另外更多选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听完张老师一个个案例的分享,都能从中感受到张老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的命题理念,身为教师,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教材,研读学生,才能像张老师一样,做一个厚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