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数学,爱数学,轻松学好数学 ——“整体建构 、 结构化学习”心得体会(张国立)
宋慧贞发起了2020-08-22
0
回复
8
浏览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研究,解决现实教学中散点化、碎片化教学难题,促进学生更好地懂数学、爱数学、轻松地学好数学,提升学科育人效果,《小学数学》编辑部与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全国实验联盟和多家名师工作室联合,2020年8月20日举行了全国小学数学“整体性建构.结构化学习”线上专题研讨活动。通过一天紧张的学习,让我对“整体性建构、结构化学习”有了深入的理解。所谓的“整体建构”教学,简单地讲,就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系统关联,通过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完善认知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素养,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爱上数学,轻松地学好数学。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是依据教材上的内容分课时进行学习的,使得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孤立、零碎,存在极大的离散性,缺乏完整的结构。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论详细规定运用大量知识组织起来的方式,以便学习者掌握,而将知识组织起来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建立知识结构,及学科的基本结构,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简化信息、产生新的命题和增强知识的可操作性等力量。那么,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为知识的整体性,基于单元整体的结构化教学能有效打破传统单科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现象,以整体、系统、关联和结构的视角统整单元教学,促进儿童认知结构的整体变化。

      葛乐老师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起初先引出长度、面积的测量,无论是长度测量还是面积测量都需要有标准单位,进而测量出结果。根据关键词标准、测量、结果三个词对角的度量进行研究。让学生们从认识量角器到测量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感知、描述、理解。最后得出结论,测量是对几个标准单位累加的过程。

      吴存明老师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课的开始,让学生们猜一猜:线段背后隐藏着什么立体图形?一下子抓住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卷入学习中,点燃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课堂上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行探索,用A4纸不能剪裁,创造出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建立联系。再通过观察这些立体图形展开图,发现它们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高,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底面积乘2+侧面积。通过对平面图形的累加总结出立体图形的体积=底面积乘高。最后练习题的两种方法让学生们明白只要善于思考,我们就可以对原来的公式进行再创造,在解题中寻求最简便的方法。挑战性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多体验、多发现、多思考、多学一会儿,有利于学生的深刻发生。

     《运算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课,通过课前的独学,课中的合学,学生把运算律进行分类,有的按照四则远算的顺序分类,但是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性质分类会更加清晰明了。观察交换律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交换了位置,结果不变。结合律相同的地方通过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结果不变。分配律要考虑前面的几个几。减法和除法的性质通过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多角度思考,通过关联深度架构运算定律,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然后通过数形结合,借助图形和实际问题,更加深入理解这些定律和性质的原理。课堂上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大模块知识有机结合,打破传统数学知识的模块化,帮助学生多维度建构整体性知识,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代数思维发展。

      满满的一天,实实在在的收获。通过这次学习,体会颇深,我将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不断内化,运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