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伴着夏日的雨水,有幸收看到了由《小学数学》编辑部主办的“整体性建构 结构化学习”线上研讨活动。将近十个小时的观摩学习,让我对“整体建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小学数学很多模块的知识都是分散的,零散的,学生在一点一点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只掌握了每块知识的本身,却忽律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的把各部分知识点有机的串联起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解决一些综合性质比较强的题时,无从下手,找不到串联点,经常出错。学生对于知识“系统化”的缺失,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老师课堂上的引导。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教授一个知识点时,我常常更关注的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新知,从而很容易忽律与这节知识相关联的其它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给了学生每一块需要的拼图,但是却忘记了教会学生如何把这些拼图拼在一起的方法。在这次研修活动中,观看到的几位名师讲授的课例,让我感触颇深,对今后自己的课堂教学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葛乐老师讲授的《角的度量》,属于“测量”知识里面比较难教的一节课。她先引导学生对“长度测量”、“面积测量”进行回顾,找出测量的核心,就是用标准去度量,从而引导学生联想到角的测量,同样也要找到这样的标准,让学生在这样的回顾、联想、思考中体会到所有的“测量”都是要找到一个“标准”的。看似简单的一个回顾复习,却让学生把新旧知识勾连了起来,并为今后的测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葛老师为学生建构了测量的框架,学生在这样的框架下去学习其中的知识点,将更加容易,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到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
刘霞老师讲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学生要突破的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受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就会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应该与边长有关。为了突破这一点,刘老师设计了王师傅围菜园的情境,四条固定长度的栏杆,先围成长方形,学生很快求出了周长和面积。接着刘老师开始变,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问孩子们“周长变了吗”,孩子们很快发现边长都没变,周长肯定没变。这时她又追问“那面积呢”,孩子们想了想,又仔细看了看图,感觉也没有变。刘老师没有点评,而是继续变菜园,当她把菜园用同样的四条边围成一个很窄的平行四边形时,这时已经没有孩子再说面积不变了,事实很明显,面积确实变小了。刘老师的这个设计,让学生清晰的看到了变与不变,周长不变,但面积却变了。引起面积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勾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迫切的想挖出其中的秘密,为后面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做了很好的铺垫,也突破了难点,周长相等时,面积不一定相等,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体会到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与联系,让学生能够更精准的感受周长与面积的本质区别,避免了今后学生做题中的很多误区。
在这次研修活动中,李雪梅老师执教的《运算律》和孙谦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两节复习课,也为我们如何上好复习课指明了方向。既然是复习课,就不能还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更不能上成练习课,这样就失去了复习课的价值了。复习是要把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不是点就是点,线就是线,而是能够想到点成线,线成面。一张薄薄的A4纸,能够变成长方体,圆柱,三棱柱等不同的体,每个立体图形都有自己的表面积公式,孙老师却利用一张纸让学生找出了这些立体图形表面积间的联系,统一了公式,这大概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吧。
每次的研修活动都是一场思想的洗礼,观念的升华,怎样把这些听到的,学到的观点、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又是另一段旅程,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怀揣着一颗育人的心,在这些专家名师的引领下,一定能够让自己的教学之路更加芬芳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