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建构、结构化学习” 线上培训学习反思(张亚平)
宋慧贞发起了2020-08-22
0
回复
4
浏览

      8月20日,工作室的全体老师在宋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全国小学数学“整体性建构、结构化学习”线上研讨活动,这次线上培训为即将投入到开学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高小娣老师在“试析数学整体建构教学的学科育人价值”学术报告中提到,学生通过把新旧知识连起来以此形成一个认知体系,从而发展思维能力,进而更好的理解数学、轻松的学好数学。

       张奠宙老师说到,测量不仅仅是拿着刻度尺去量一条线段的长度,那属于物理学范围,数学测量的本质是给每一个测量对象以合适的数,所以定标准,去测量、得结论贯穿其中。角的度量这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已经学习过测量线段和面积,根据一支铅笔长7厘米,正方形的面积9平方厘米,这里的1厘米,1平方厘米就是测量的标准,那么测量角,我们也有自己的标准,就是1度的角,自然而然的引出我们要学习的量角器,每一个量都具有确定的量值,也就是说每一个长度单位分别有多长,每一个面积单位有多大,我们也要研究1度的角有多大。定好标准“一”以后,进行第二步去测量,师生共同探究量角器,如何给角进行测量,我们要点对点,边对线,根据单位个数的多少,最终得结果。

       小学数学内容体系中,我们常见的量主要包括,时间,质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整体上来说,类别多,名称多,知识点繁多,零碎。但是它们都呈现出由少到多,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学用结合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都可以用定标准,去测量、得结论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在我们已经学习过后,例如学习过长度单位后,我们要准确把握计量单位的逻辑体系,就如史宁中教授说的,无论是认识数量还是认识数都不是数学的本质,数学的本质是: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关系,例如,厘米、分米、米、千米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结构化学习,致力寻找知识之间的联接点,将碎片化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筑成块,让学生看清知识完整的样子,看懂学习发生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结构思维,联结构架学生的思维体系与认知结构。”针对复习课普遍存在知识点多、杂、乱等特点,学生掌握程度不一的现状,通过引导学生"结构化的回头看”: -看教材编排体系,二看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三看个体学习历程,促进学生自己总结,自我改善,自我提高。

     《运算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课,通过课前的独学,课中的合学,学生把运算律进行分类,有的按照四则远算的顺序分类,但是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性质分类会更加清晰明了。观察交换律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交换了位置,结果不变。结合律相同的地方通过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结果不变。分配律要考虑前面的几个几。减法和除法的性质通过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多角度思考,通过关联深度架构运算定律,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然后通过数形结合,借助图形和实际问题,更加深入理解这些定律和性质的原理。课堂上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大模块知识有机结合,打破传统数学知识的模块化,帮助学生多维度建构整体性知识,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代数思维发展。

      李雪梅老师提到,结构化练习的四阶,1.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2.把同类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线;3.把同一年级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4.把整个学段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回头看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整理和复习既要面向全体也要尊重个体发展。

      此次线上培训,内容丰富且全面,自己要从中认真学习,不断提升。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